当前位置: 养猪技术 > 饲养管理 > 正文

猪硒缺乏症流行病学

来源:互联网 2015-07-27 10:34:26| 查看:

中国养猪网讯:

  病猪体温一般在正常范围之内,骨骼肌型的病猪,初期行走时后躯摇晃或跛行,严重时则后肢瘫痪,前肢跪地行走,强行起立时则见肌肉战栗,常发出嘶哑的尖叫声。心肌型的病猪听诊时有心率加快、心率不齐等变化。渗出性素质的病猪,可见皮下浮肿,育肥猪因缺硒引起广泛肌肉变性坏死时,可出现肌红蛋白尿。
 

  (1)明显的地区性。在地表土壤中硒的含量不同,所以在贫硒地区,根据土壤含量可分重病区、轻病区、非病区,我国黑龙江、甘肃、云南等省重病区面积较大。


  (2)季节性。每年发病均可出现明显的季节性,特别是北方寒冷地区,由于漫长的冬季饲养,又缺乏青绿饲料,易于造成某些营养的缺乏或失调。此外与年度的波动、各年的气候雨量等自然大环境有关,丰收年少发,灾年多发。所以在流行病学上表现出缺硒病的生物地理化学性流行病,缺硒地区常发生本病。


  (3)群体选择性。具有明显的年龄特点,尽管成年与幼龄阶段的猪均有发病,但主要是仔猪发病多,据徐照极(1980)在曙光农场猪群1963-1978年间猪白肌病龄别统计结果,出生后2月龄哺乳仔猪发病率为21.37%,2-4月龄断奶仔猪为10.7%,而育肥、克郎、成年猪仅为8.4%。改良和杂种猪比本地种对缺硒敏感,易于患病。同窝仔猪发育良好的个体多发,而且发病急,病情重(常突发,急死于心源性休克)。应激因素可促进本病的暴发流行,本病多发区因含硒量不足,猪处于亚临床症状阶段,一旦因气候、饲料等突变,疫苗注射等因素的作用,可造成本病的群发性流行,养猪生产中应注意。
 

  猪硒缺乏症解剖症状


  (1)滑骼肌型  皮肌、前肢、后肢、躯干部位的肌肉变性坏死,病变为对称性损害。



 

  ①初生仔猪:皮下和皮肌的肌间组织水肿,呈现渗出性素质的变化,全身骨骼肌均为淡粉红色,无光泽,轻度水肿,鱼肉样。


  ②哺乳仔猪:肌肉混浊,暗淡无光泽似煮熟样,其中亦有肌肉群当中的某—块肌肉或某几块肌肉局部出现灰白色与周边分界明显的病变,病灶为顺沿肌纤维方向,出现灰白色条纹状,其条纹宽而粗大。


  ③青年猪(6月龄):营养良好.部分骨骼肌的肌群出现了不同程度灰白色条纹状变性坏死灶。细胞病理学与超微病理为肌纤维的变性坏死。


  (2)心肌型  心肌型白肌病,主要特征为心肌横径增宽,右心室扩张,为桑葚型,有灰白色条纹状病灶。心外膜、心内膜、室中隔、乳头肌等处均有灰白色病灶。组织学叽纤维变性坏死


  (3)肝坏死型  病猪皮下多黄染,腹水量较多,淡黄色,突出的变化为肝不同程度肿大,质脆,有的呈淀粉样。坏死灶分布,在左、中、右叶表面和切面均可发生。


  ①早期病变:肝出现局灶性或弥散性色彩不一、小米粒样的出血变性坏死灶。


  ②典型病变:肝高度肿胀,质极脆,似豆渣样,肝表面出现大面积的变性、出血、坏死灶,由于病程和病变轻重不一,表面颜色不一,肝表面粗糙不平,红、黄、褐、灰、白等颜色不一,变性出血坏死灶
大小形态不一,形成了花肝,俗称花大姐(瓢虫)肝、“癞蛤蟆肝”。肝组织因大量结缔组织增生肝表面凹凸不平,出现肝硬化。组织学以肝小叶为单位的肝细胞变性坏死与出血和修复反应导致肝硬化。
 

【版权声明】养猪网旗下所有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养猪网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需注明来源且保持图文完整性、养猪网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感谢您的支持与配合;我们所有刊登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参考学习,不构成投资意见。若有不妥,请及时联系我们,可添加官方微信号“zgyangzhuwang”!
相关阅读 猪硒缺乏

服务热线:400-808-6188

Copyright©2010-2022 https://www.zhuwa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