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养猪资讯 > 国内新闻 > 正文

牧原股份:重资产扩张背后,规模效应渐显!

来源:经济网 2017-10-21 10:16:47| 查看:

  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牧原股份”)(002714.SZ)逆势扩张,规模效应渐显。10月18日,牧原股份发布的2017年第三季度报告显示,公司前三季度营收和净利润皆实现增长,预计2017年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变动幅度为1.21%至11.98%。
  
  受猪周期影响,我国猪价格在2017年出现下滑。以生猪养殖为主业的牧原股份,能够实现营收和净利润的双增长,得益于其集约化养殖的规模不断扩大。牧原股份董秘秦军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面对猪周期内商品猪价格下滑的行业特性,我们做好自己的主业,扩大规模,利用集约一体化的优势,降低了猪周期带来的影响。与此同时,集约一体化养殖也从源头把控食品质量与安全。
  
  业内专家认为,牧原股份选择重资产模式扩张,特别是在2014年登陆资本市场后,不断进行产品布局。该模式对子公司控制力较强,利于食品安全把控。但是,当下猪价格已经出现下跌,最好的扩张时机已经过去。
 
  公开资料显示,牧原股份主营业务为生猪养殖与销售,主要产品为商品猪、仔猪、种猪,拥有完整生猪产业链,是国内大型集约化生猪养殖企业。
 
  重资产扩张
  
  公开资料显示,牧原股份主营业务为生猪养殖与销售,主要产品为商品猪、仔猪、种猪,拥有完整生猪产业链,是国内大型集约化生猪养殖企业。
  
  作为生猪养殖企业,不可避免会受到猪周期的影响。据了解,此轮猪周期始于2015年上半年,猪肉价格一路不断上涨,于去年年中创下新高后回落。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受供需结构等因素影响,当前猪肉价格总体趋势仍然处于下滑状态。
  
  尽管受到猪周期的影响,商品猪价格持续下跌,牧原股份营收和净利润依然实现了增长。据牧原股份发布的2017年第三季度报告显示,公司前三季度营收约为71.57亿元,同比增长83.5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为18.12亿元,同比增长2.85%。
  
  东方艾格农业咨询师马文峰认为,在获得资本支持后,牧原股份规模扩张的很快。即使单头商品猪利润和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但规模化摊薄了养殖成本,仍可以实现营收和净利润的增长。
  
  “面对猪周期内商品猪价格下滑的行业特性,我们做好自己的行业,扩大规模,降低猪周期带来的影响。”秦军表示,营收和净利润实现双增,得益于企业规模的扩大。
  
  记者了解到,自2014年1月登陆资本市场后,牧原股份在产能布局上的步伐不断加快。记者通过梳理牧原股份此前发布的公告发现,截至今年9月,共新设立了60个子公司。
  
  其中,在2016年,牧原股份动作频频。4月,在陕西省大荔县等3个地区设立子公司。6月,在河南省淅川县等5个地区设立子公司。7月,在河北省馆陶县等4个地区设立子公司。8月,在湖北省老河口市等6个地区设立子公司。11月,在陕西省白水县等5个地区设立子公司。
  
  在2017年,牧原的工厂布局仍在继续,并延伸至多个省份。1月,在吉林省双辽市等4个地区设立子公司。3月,在黑龙江省林甸县等7个地区设立子公司。6月,在安徽省濉溪县等16个地区设立子公司。9月,在河南省鹿邑县等9个地区设立子公司。
  
  “登陆资本市场后,利用丰富的融资手段和较低的融资成本,公司抓住了这两年高猪价红利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秦军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搜猪网首席分析师冯永辉此前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提到,当下猪价格已经出现下跌,最好的扩张时机已经过去。“市场价格保持高位时,一定有很多企业和散户同时扩大规模,这势必会导致新一轮的产能过剩。”他说。不过,他也表示,近几年,我国上市猪企在扩大规模上表现颇为大胆。即便不是最好的时机,为了跑马圈地,很多猪企也会选择疯狂扩张。
  
  为了提高收益,增加盈利,牧原股份扩大产能,调整商品猪的销售。对此,平安证券研报分析认为,出栏增速符合预期。
  
  按照牧原月度披露的出栏数据, 7、 8、 9月出栏量分别为71.1万头、78.6万头、 79.3万头,分别同比增长124%、134%、210%,符合预期。前三季度合计出栏量 524 万头,考虑到四季度往往出栏加速,预期全年有望实现750万头左右的出栏量。
  
  “晚卖猪不如早卖猪,卖大猪不如卖小猪。”冯永辉分析指出,在商品猪价格下跌的周期性背景下,牧原股份通过对行业趋势进行预判,提前出售商品猪和仔猪,规避猪周期内猪价下跌的风险,还有可以提前释放产能,实现效益最大化。
  
  中国肉类协会常务副秘书长陈伟表示,当前集约化养殖是大势所趋,如牧原股份,温氏股份(22.880, -0.12, -0.52%)(300498.SZ)、雏鹰农牧(4.470, 0.06, 1.36%)(0002477.SZ)等都是集约化养殖企业,只有通过规模化、正规化、现代化的养殖模式,才能真正解决养殖企业势单力薄的情形,并同大的加工企业建立一个有效的合作。
  
  食品安全把控在于源头
  
  我国是肉食消费大国,且消费数量仍处在不断增长之中。据肉类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人均肉类占有量由1992年的29.2公斤,增至2016年的61.7公斤,增长1.1倍,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与此同时,食品安全成为肉食消费的重中之重。如何从源头上把控风险,成为每一个生猪养殖企业都要面临的问题。
  
  “我们采用大规模一体化养殖模式,实现了自育自繁自养,建立了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和可追溯体系。”秦军说,从养殖模式、生产环境、品控等多个环节保障生猪食品安全,从原料采购、饲料加工到生猪饲养环节进行全程监控。
  
  据了解,采取自繁自养的牧原股份,利用一体化养殖优势,对饲料原料采购、饲料生产加工、饲料运输等环节均制定了严格的质量标准和品质检验、控制程序,确保饲料品质符合国家标准和满足本公司仔猪、种猪、商品猪饲养的需要,从源头上对食品安全进行控制。
  
  另外,相比其他养殖企业的轻资产模式,牧原股份在产能布局扩张上采用直接在当地投资设立子公司的重资产模式。秦军表示,公司对子公司实行集约化统一经营管理,对子公司控制力较强,也有利于食品安全的把控。
  
  “通过集约化、规模化养殖,有利于把控食品安全。”陈伟表示,牧原股份已经是生猪养殖领域的品牌企业,对自身形象会非常重视。通常情况下,该类企业一旦出现食品安全等相关问题,损失难以估量。
  
  除了在食品安全上面的把控之外,牧原股份对环境的“安全”也非常重视。秦军表示,公司构建了“养殖-沼肥-种植”的循环经济模式,实行减量化、资源化利用发展,走资源化利用,种养结合的道路。比如生猪的排泄物做有机肥,沼气用来发电,沼渣可以用来施肥,一方面实现零排放,另一方面有机肥销售还可以增加营收。  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牧原股份”)(002714.SZ)逆势扩张,规模效应渐显。10月18日,牧原股份发布的2017年第三季度报告显示,公司前三季度营收和净利润皆实现增长,预计2017年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变动幅度为1.21%至11.98%。
  
  受猪周期影响,我国猪价格在2017年出现下滑。以生猪养殖为主业的牧原股份,能够实现营收和净利润的双增长,得益于其集约化养殖的规模不断扩大。牧原股份董秘秦军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面对猪周期内商品猪价格下滑的行业特性,我们做好自己的主业,扩大规模,利用集约一体化的优势,降低了猪周期带来的影响。与此同时,集约一体化养殖也从源头把控食品质量与安全。
  
  业内专家认为,牧原股份选择重资产模式扩张,特别是在2014年登陆资本市场后,不断进行产品布局。该模式对子公司控制力较强,利于食品安全把控。但是,当下猪价格已经出现下跌,最好的扩张时机已经过去。
  
  重资产扩张
  
  公开资料显示,牧原股份主营业务为生猪养殖与销售,主要产品为商品猪、仔猪、种猪,拥有完整生猪产业链,是国内大型集约化生猪养殖企业。
  
  作为生猪养殖企业,不可避免会受到猪周期的影响。据了解,此轮猪周期始于2015年上半年,猪肉价格一路不断上涨,于去年年中创下新高后回落。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受供需结构等因素影响,当前猪肉价格总体趋势仍然处于下滑状态。
  
  尽管受到猪周期的影响,商品猪价格持续下跌,牧原股份营收和净利润依然实现了增长。据牧原股份发布的2017年第三季度报告显示,公司前三季度营收约为71.57亿元,同比增长83.5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为18.12亿元,同比增长2.85%。
  
  东方艾格农业咨询师马文峰认为,在获得资本支持后,牧原股份规模扩张的很快。即使单头商品猪利润和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但规模化摊薄了养殖成本,仍可以实现营收和净利润的增长。
  
  “面对猪周期内商品猪价格下滑的行业特性,我们做好自己的行业,扩大规模,降低猪周期带来的影响。”秦军表示,营收和净利润实现双增,得益于企业规模的扩大。
  
  记者了解到,自2014年1月登陆资本市场后,牧原股份在产能布局上的步伐不断加快。记者通过梳理牧原股份此前发布的公告发现,截至今年9月,共新设立了60个子公司。
  
  其中,在2016年,牧原股份动作频频。4月,在陕西省大荔县等3个地区设立子公司。6月,在河南省淅川县等5个地区设立子公司。7月,在河北省馆陶县等4个地区设立子公司。8月,在湖北省老河口市等6个地区设立子公司。11月,在陕西省白水县等5个地区设立子公司。
  
  在2017年,牧原的工厂布局仍在继续,并延伸至多个省份。1月,在吉林省双辽市等4个地区设立子公司。3月,在黑龙江省林甸县等7个地区设立子公司。6月,在安徽省濉溪县等16个地区设立子公司。9月,在河南省鹿邑县等9个地区设立子公司。
  
  “登陆资本市场后,利用丰富的融资手段和较低的融资成本,公司抓住了这两年高猪价红利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秦军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搜猪网首席分析师冯永辉此前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提到,当下猪价格已经出现下跌,最好的扩张时机已经过去。“市场价格保持高位时,一定有很多企业和散户同时扩大规模,这势必会导致新一轮的产能过剩。”他说。不过,他也表示,近几年,我国上市猪企在扩大规模上表现颇为大胆。即便不是最好的时机,为了跑马圈地,很多猪企也会选择疯狂扩张。
  
  为了提高收益,增加盈利,牧原股份扩大产能,调整商品猪的销售。对此,平安证券研报分析认为,出栏增速符合预期。
  
  按照牧原月度披露的出栏数据, 7、 8、 9月出栏量分别为71.1万头、78.6万头、 79.3万头,分别同比增长124%、134%、210%,符合预期。前三季度合计出栏量 524 万头,考虑到四季度往往出栏加速,预期全年有望实现750万头左右的出栏量。
  
  “晚卖猪不如早卖猪,卖大猪不如卖小猪。”冯永辉分析指出,在商品猪价格下跌的周期性背景下,牧原股份通过对行业趋势进行预判,提前出售商品猪和仔猪,规避猪周期内猪价下跌的风险,还有可以提前释放产能,实现效益最大化。
  
  中国肉类协会常务副秘书长陈伟表示,当前集约化养殖是大势所趋,如牧原股份,温氏股份(22.880, -0.12, -0.52%)(300498.SZ)、雏鹰农牧(4.470, 0.06, 1.36%)(0002477.SZ)等都是集约化养殖企业,只有通过规模化、正规化、现代化的养殖模式,才能真正解决养殖企业势单力薄的情形,并同大的加工企业建立一个有效的合作。
  
  食品安全把控在于源头
  
  我国是肉食消费大国,且消费数量仍处在不断增长之中。据肉类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人均肉类占有量由1992年的29.2公斤,增至2016年的61.7公斤,增长1.1倍,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与此同时,食品安全成为肉食消费的重中之重。如何从源头上把控风险,成为每一个生猪养殖企业都要面临的问题。
  
  “我们采用大规模一体化养殖模式,实现了自育自繁自养,建立了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和可追溯体系。”秦军说,从养殖模式、生产环境、品控等多个环节保障生猪食品安全,从原料采购、饲料加工到生猪饲养环节进行全程监控。
  
  据了解,采取自繁自养的牧原股份,利用一体化养殖优势,对饲料原料采购、饲料生产加工、饲料运输等环节均制定了严格的质量标准和品质检验、控制程序,确保饲料品质符合国家标准和满足本公司仔猪、种猪、商品猪饲养的需要,从源头上对食品安全进行控制。
  
  另外,相比其他养殖企业的轻资产模式,牧原股份在产能布局扩张上采用直接在当地投资设立子公司的重资产模式。秦军表示,公司对子公司实行集约化统一经营管理,对子公司控制力较强,也有利于食品安全的把控。
  
  “通过集约化、规模化养殖,有利于把控食品安全。”陈伟表示,牧原股份已经是生猪养殖领域的品牌企业,对自身形象会非常重视。通常情况下,该类企业一旦出现食品安全等相关问题,损失难以估量。
  
  除了在食品安全上面的把控之外,牧原股份对环境的“安全”也非常重视。秦军表示,公司构建了“养殖-沼肥-种植”的循环经济模式,实行减量化、资源化利用发展,走资源化利用,种养结合的道路。比如生猪的排泄物做有机肥,沼气用来发电,沼渣可以用来施肥,一方面实现零排放,另一方面有机肥销售还可以增加营收。

 

【版权声明】养猪网旗下所有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养猪网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需注明来源且保持图文完整性、养猪网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感谢您的支持与配合;我们所有刊登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参考学习,不构成投资意见。若有不妥,请及时联系我们,可添加官方微信号“zgyangzhuwang”!
相关阅读 背后 资产 股份

服务热线:400-808-6188

Copyright©2010-2022 https://www.zhuwa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