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养猪技术 > 猪场管理 > 正文

持续推进全区农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来源:未知 2011-07-19 15:57:09| 查看:

中国养猪网讯

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稳粮、增收、调结构”的农牧业发展总体思路,以实施农牧业特色产业开发为抓手,大力推进农牧业结构调整以来,全区农牧业生产快速发展,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成倍增长,农牧区经营方式和农牧民意识发生转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区农牧业结构调整还处在初级阶段,推进农牧业结构调整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需要在深度、广度、强度上花大力气、下大功夫。“十二五”时期,如何抓住农牧业结构调整这条主线、加快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继续深入推进农牧业结构调整、促进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转变,是摆在全区各级干部面前的重大历史使命,我们必须增强农牧业结构调整的紧迫感。

一、全区农牧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全面落实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按照区党委七届七次全委会和《西藏自治区“十二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统一部署,紧紧围绕“一产上水平”的经济发展战略,以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为目标,以种植业为基础,以畜牧业和农牧业特色产业为重点,以农牧业科技创新为支撑,着力优化农牧业内部结构,大力推进农牧业产业化进程,注重品牌建设,大打高原牌、绿色牌、原生态牌,培育在全国叫得响、影响大的知名品牌,加快提高我区农牧业现代化水平,奋力推进农牧业跨越式发展。

基本原则。第

一、按照区域主体功能定位,综合考虑资源、环境容量、市场空间等因素,优化布局,统筹农牧业结构调整。第

二、坚持因地制宜,尊重群众意愿,科学制定生产基地发展规划,打破土地的乡(镇)、村、组界限,实现集中连片开展。第

三、在确保稳定粮食生产特别是青稞生产的前提下,推进农牧业结构调整。第

四、以市场为导向,依靠科技进步,稳定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第

五、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

目标任务。通过持续深入推进农牧业结构调整,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升,粮食安全特别是青稞安全有效保障,农牧业结构明显优化;种养业品种和品质结构优化,主要农畜产品供应充足、市场占有率大幅提高;区域布局结构优化,资源比较优势充分发挥,具有特色的产业布局基本形成;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保护和改善;农牧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进一步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为建立农牧民增收长效机制打下坚实基础。

二、全区农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思路和布局

总体思路。按照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划,将全区分为农区、农牧交错区、牧区、林区4大区域,立足县域资源、突出县域特色和产业特点,打造特色农牧业“七区七带”战略格局。即:在藏西北、羌塘高原南部、藏东北、雅鲁藏布江中上游区、雅鲁藏布江中游―拉萨河区域、尼洋河中下游、藏东南七大农牧业生产区,加快建设藏西北绒山羊、藏东北牦牛、藏中北绵羊、藏东南林下资源和藏药材、藏中优质粮饲、城郊优质蔬菜和藏中藏东藏猪藏鸡7个产业带。细化种植业、畜牧业、林果业和藏药业布局,倾力打造10大特色产业,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种植业。重点打造粮食特别是青稞生产核心产区和潜力提升区、油菜核心产区、蔬菜瓜果核心产区。

粮食特别是青稞核心产区和潜力提升区。把林周等25个县(市)建设成为粮食特别是青稞核心产区。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农牧业科技含量,改善物质装备条件,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巩固上述区域在全区粮食特别是青稞生产中的核心地位。同时,把尼木等10个县建设成为粮食特别是青稞生产潜力提升区,确保粮食特别是青稞生产的稳定发展。

油菜核心产区。把堆龙德庆等15个县(市)建设成为油菜核心产区,辐射带动全区油菜生产发展,提高油菜生产水平。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条件,加快品种改良,优化品种品质结构,加大农业适用技术推广应用,不断提高油菜单产水平。

蔬菜瓜果核心产区。建立围绕主要城镇供给为重点的蔬菜瓜果生产基地,把堆龙德庆等县(市)建设成为蔬菜、瓜果核心产区。同时,积极发展花卉产业,不断提高产能,增加总量,丰富品种,提升效益。

种植业一要确保粮食特别是青稞生产安全,二要深化种植业内部结构调整,三要提高种植业科技水平。

畜牧业。按照自然资源条件、产业基础以及发展潜力,将畜牧业区域分成四个畜产品优势产区。

牦牛产业区。以那曲、昌都两地区为中心的藏东北牧区、农牧交错区,共10个县。针对牦牛品种退化严重、个体生产性能低、牛群结构不合理、繁育手段落后、饲养管理粗放等问题,开展牦牛生产系统研究与实用生产技术配套推广协作攻关,着重抓好牦牛本种选育和良种繁育,提高良种覆盖率和适龄母牛比例,优化畜群结构,转变养殖方式,推广舍饲、半舍饲的集中育肥,缩短饲养周期,提高出栏率,建成以肉、酥油为主导产品的牦牛生产基地。

绒山羊产业区。以日土、尼玛两县为中心的藏西北高寒牧区,共11个县。针对绒山羊良种覆盖率低,个体产绒量少,羊群结构不合理,抗灾能力弱等问题,抓好本品种选育,提高良种覆盖率、适龄母羊比例、产绒性能和绒毛质量,推进草畜平衡制度建立,加强草原保护和建设,压缩绵羊数量,建成稳定的绒山羊生产基地,集中生产、收购优质羊绒初级产品。

绵羊产业区。以那曲地区中部、日喀则地区西部、拉萨市北部为中心的藏中北牧区、农牧交错区,共26个县(市)。针对藏系绵羊数量充足,但个体生产性能低、羊群结构不合理、出栏率低等问题,重点进行本品种选育和良种推广,提高适龄母羊比例,推广科学养殖及育肥技术,建成以羊肉和优质地毯毛为主导产品的绵羊生产基地。减少数量,控制存栏,加大出栏,优化结构,提高效益,科学发展。

奶牛和猪禽产业区。在拉萨市、日喀则地区、山南地区和林芝地区,建立奶牛和生猪产区。在林芝地区、昌都地区和那曲地区嘉黎县建立藏猪产区。在拉萨市、山南地区、日喀则地区、林芝地区建立家禽产区。进一步加大黄牛改良推广力度,推动奶源基地县建设。开展秸秆微贮青贮养畜,积极引导农户由分散养殖向适度规模饲养转变,扶持专业大户、养殖小区、规模场建设,提高集约化、标准化、产业化生产水平,建立高产奶牛、生猪、家禽生产基地,提升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实行品种保护与适度开发相结合、纯繁保种与杂交改良相结合,扩大藏猪藏鸡种群和饲养量,增加商品量。

畜牧业要稳定发展草原畜牧业,坚持“控存增效、保护生态”;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坚持“增量提质”,加快发展奶牛、猪、禽养殖,加大农区和农牧交错区人工饲草料基地建设,以农区畜牧业的大发展带动全区畜牧业上水平。一是加快推进畜禽良种体系建设,二是积极实施畜牧业标准化养殖示范创建活动,三是加强饲草料基地建设,四是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

林果及林下产业。重点打造核桃和林下食用菌产区。

核桃产区。这一区域包括林芝地区、昌都地区和山南、日喀则的南部边缘地区。要加大核桃当地优良品种选育和苗木生产,加大科技投入,进行产品开发、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建立有广泛市场影响力的品牌。

林下食用菌产区。主要在林芝、昌都、山南和日喀则部分地区发展林下食用菌及松茸产业。要规范管理,有效保护原产地生态环境,采用人工促繁、半人工栽培等技术措施,促进林下食用菌及松茸产业的发展。

林果及林下产业。要发挥资源优势,以区外市场为主要目标,尽快使西藏的优质、无公害核桃和松茸等产品形成规模,建立有广泛市场影响力的品牌,拓展产品市场空间。

藏药业。重点培育藏药药材生产区和加强虫草生产管理区。

藏药业要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在全区范围内开展藏药材资源调查,建立资源分布特征,加快建设藏药材种植生产基地。建立和完善藏药科研、生产、药材种植和保护体系,建立和完善藏药质量标准。规范种植基地向科学化、规范化发展,同时建立濒危藏药材保护和种植基地。

加强虫草生产管理区,这一区域主要是那曲东部和昌都西北部。采取综合措施,加大对虫草主产区的生态保护。加强虫草流通交易体系建设。统一“西藏虫草”品牌,规范采集行为,开展资源保护、培训和市场服务体系建设,发展西藏品牌的虫草加工业,培育和壮大虫草深加工龙头企业。

倾力打造10大特色产业,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即:做强青稞业、做大牦牛业、做壮绿色饮品业、做大蔬菜瓜果业、做好林下种养业、做实核桃业、做优藏药业、做精虫草业、做新土豆业、做活生态旅游业。

做强青稞业。重点建设项目:建设优质商品青稞良种繁育及生产基地,大力扶持青稞加工龙头企业,促进青稞产业化发展。培育壮大青稞啤酒、青稞白酒、青稞糌粑、青稞麦片产业化龙头企业。

做大牦牛业。重点建设项目:牦牛选育与示范基地、品种改良体系、牦牛肉系列深加工。培育壮大牦牛产业化龙头企业。

做壮绿色饮品业。重点建设项目:加大优质水源勘探和环境监测,引进优质水生产设备,加强水厂基础设施建设,规范水业发展。培育壮大5100、珠峰冰川以及红景天饮料等龙头企业。

做大蔬菜瓜果业。重点建设项目:大力推进无公害反季蔬菜瓜果基地建设,支持蔬菜瓜果标准化示范园建设,支持户用蔬菜瓜果大棚建设,逐步发展蔬菜的储运保鲜和加工,加大镇郊区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建设。培育壮大蔬菜瓜果产业化龙头企业。

做好林下种养业。重点建设项目:加强技术培训,建设菌种繁殖实验室、促繁技术推广基地、林区野生食用菌综合贸易市场。加大纯种藏猪保护与繁殖基地建设、优质藏鸡保护与开发。培育壮大藏东南松茸、藏猪、藏鸡等产业化基地和产业化龙头企业。

做实核桃业。重点建设项目:扶持农民发展庭院核桃林,支持核桃种苗生产基地、核桃园建设,建设米林―朗县―加查核桃产业带。培育壮大核桃深加工产业化龙头企业。

做优藏药业。重点建设项目:在全区范围内开展藏药材资源调查,建立藏药材种植基地10个,种植和采集面积达到20万亩。按照生物进化规律选择栽培技术,对用量大、产量少的紧缺药材进行筛选,在原有试种的基础上,扩大人工驯化栽培种植,力争在“十二五”末有8―10个品种取得试种成功。优化产品结构,加强企业技术改造,加快GMP实施进程。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发展技术含量、质量标准及附加值较高并具有相当规模的藏药名牌产品,创立企业品牌。培育壮大具有竞争优势的藏药品牌产业化龙头企业。

做精虫草业。重点建设项目:科学采集管理培训,完善虫草采集制度,规范采集行为,保护原产地生态环境;加强批发市场建设,规范市场管理,注册西藏统一品牌。培育壮大虫草专业市场,虫草加工、销售龙头企业。

做新土豆业。重点建设项目:建立原种及生产用薯扩繁体系,建设马铃薯脱毒中心。培育壮大土豆深加工产业化龙头企业。做活生态旅游业。重点建设项目: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完善旅游服务体系,发展森林、草原生态游,雪山、湖泊风光游等。培育壮大诚信、守法旅游企业。

三、全区农牧业结构调整的保障措施

推进农牧业结构调整,实现结构调优、质量调强、效益调高,是推进农牧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实现农牧民收入快速稳定增长的必然选择。要顺利推进我区农牧业结构调整,必须采取一系列强有力的保障措施。

做好规划,为农牧业结构调整提供依据。要紧密结合西藏农牧业发展实际,突出生态环境保护和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从资源调查与评价、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入手,在深入对比分析发展潜力与市场前景的前提下,提出特色产业的发展定位和未来的发展目标以及重点建设项目,制定完善符合西藏实际的农牧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当前要抓紧制定10大特色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加速、提质、增效,高起点、大规模推进,努力建设特色优势产业大区。

加大投入,为农牧业结构调整提供支持。要加大资金整合力度,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加快构建农牧区金融体系,大幅增加农牧业特色产业发展投入,引导国家投资、援藏资金和社会资金投资农牧业特色产业。

强化基础,为农牧业结构调整提供条件。要加强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建设高标准农田,兴修农田草场水利,加大农牧业综合开发力度,改善农牧业发展条件;加快构建农牧业防灾减灾体系,强化防抗灾基地建设,增强农牧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为农牧业结构调整打下坚实基础。

强化科技,为农牧业结构调整提供支撑。要加快建立和完善农牧业科技体系,大规模开展农牧民技能技术培训,特别是要为结构调整培养一大批技术型农牧民;提高农牧业生产科技含量,大力推广先进耕作方式,实行农牧业机械化,提高农牧业生产物质装备水平。

培育主体,为农牧业结构调整提供力量。要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大力培育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主体,促进现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吸引更多企业来藏落户,从事特色农牧业生产加工。继续加大资源整合力度,重点在优势特色产业中培育一批龙头企业,打造在全国市场具有知名度和竞争力的行业排头兵。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发展农牧产品精深加工,抓好产品分级、包装、储藏等产后处理,延伸产业链。引导龙头企业与基地和农户建立紧密的产销联系机制,发展合同订购、保底收购、二次返利等利益风险联结机制和产销联系机制,支持龙头企业参与基地建设、引领基地建设,推动产业一体化发展

【版权声明】养猪网旗下所有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养猪网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需注明来源且保持图文完整性、养猪网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感谢您的支持与配合;我们所有刊登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参考学习,不构成投资意见。若有不妥,请及时联系我们,可添加官方微信号“zgyangzhuwang”!
相关阅读 中国养猪网

服务热线:400-808-6188

Copyright©2010-2022 https://www.zhuwa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