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养猪技术 > 猪场建设 > 正文

中西医结合防治种猪出血性肠炎综合症方法

来源: 2016-11-14 09:04:54| 查看:

  在养猪生产中,种猪出血性肠炎综合征时有发生,依其原因,可分为传染性因素和非传染性因素,与传染性因素有关的可能是梭菌、荚膜杆菌、弯曲杆菌、螺旋体、内劳森氏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等条件性致病因子;与非传染性因素有关的可能是中毒、代谢障碍、过敏等原因。而以上两类病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又可能相互掺杂,协同致病。因此,在对种猪出血性肠炎的防治中,应掌握以下两个原则:(1)正确的诊断。查找出最可能的致出血性肠炎发生的病因(传染性或非传染性),分清主次,理顺两者间的关系,并使用各种诊断方法验证所得结论的可能性,尤其应重点考虑气候因素、饮食变化与此类疾病发生间的关系,如夏季种猪梭菌性肠炎、秋冬季饮用水过凉导致出血性肠炎的发生等;诊断过程中应注意与夏季中暑、急性肠扭转、肠套叠、急性中毒时毒物强烈刺激与损伤导致的出血相鉴别。(2)及时消除原发性病因,积极防治并发性疾病,预见性消除可能的不良后果。
 

中西医结合防治种猪出血性肠炎综合症方法

 

  对于一个封闭式管理的猪群,导致种猪出血性肠炎发生的传染性因素多为条件性致病因子,当猪只机体免疫力下降时,正常的神经一内分泌—免疫轴生理调节明显发生改变,机体与致病因子间的相持平衡被打破,条件性致病因子乘机增殖,分泌毒素、粘附、侵入、突破固有免疫屏障(如M细胞等非特异性免疫细胞功能减弱、黏液层变薄、胃酸和胆汁减少、菌群生态失调、溶菌酶等微生物抑制物缺乏、膜的机械性运动减弱等)
 

  和特异性免疫屏障(如膜免疫系统中的分泌型IgA在肠道中减少等),对肠道的损伤最终导致了出血性肠炎的发生。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讲,传染性因子的致病作用,与猪群中非传染性因素的存在不无关联,而“猪的肠道菌群极其复杂多样,因此难以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那么,将中西医结合的理念熟练地运用于此类综合征的防治中,对饲养管理中的关键环节科学把握,去除可能存在的非传染性因素,为猪群营造相对稳定的体内环境以提高猪群的免疫力,必能有效地防治种猪出血性肠炎。诚如《内经》所言:“……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在此,笔者就近来临床中成功诊疗的五例典型出血性肠炎综合征总结如下,以飨读者:
 

  1 病例1.霉菌感染及霉菌毒素中毒导致出血性肠炎的防治 某商品猪养殖场,建场已近5年,一直处于良好的生产状态,直至2009年8月来诊,主诉现有长大二元母猪83头,近5天内连续有12头出现呕吐、厌食、黑色或鲜红色血便者,其中已有4头死亡,另有32头精神尚可,体温在38.0℃—39.9℃间,拒食,现全群饲料采食量约为正常采食量的25%—35%,畜主认为种猪群病情有进一步蔓延的趋势。饲料为购自某正规饲料厂家生产的预混料,配合玉米、豆粕、麸皮等原料,问诊发现:猪群第一头病猪出现症状的时间为新购人一批麸皮投入使用后3天发生,而未使用本批麸皮的本场肥育猪群、仔猪群生产状态未见异常。检查该批次麸皮,发霉气味浓,结块,口尝有麻辣感。本文来自 。
 

  对2头死亡母猪进行大体剖检,剖检病理变化表现一致:(1)胃内容物空虚,有少量黄绿色水样黏液胃壁,部分腺区黏膜有直径3—6cm出血灶。(2)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出血,呈索状;小肠、回肠、盲肠黏膜呈不同程度的点、块、条状出血,肠道内容物红染并混有黑色血凝块。(3)肝脏色浅,有直径3-6cm间的不规则与周围暗红色组织相间的黄白色坏死灶。(4)心肌苍白、柔软,血凝不良。实验室检查发现:(1)肠黏膜触片、内容物涂片瑞氏染色镜检:肠道各段均发现大量霉菌孢子和不同形态菌丝,同时混有破损、变形的红细胞。(2)病死猪淋巴结RT-PCR检测: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瘟病毒阴性。(3)随即抽取该场玉米、麸皮、豆粕、母猪全价料各6份,按“GB/T13092-2006饲料中霉菌总数的测定”进行霉菌孢子总数检测,将所测得的结果与“GB13078-2001饲料卫生标准”中饲料霉菌总数的允许量(4.5xl04个霉菌孢子数/g)进行比较,以判定所检样是否达标,结果发现,6份母猪全价料中霉菌孢子总数在9.6x105—l3.2xl05个孢子数/g、麸皮中霉菌孢子总数在21.3xl05—52.6x105孢子数/g;所有玉米和豆粕中的霉菌孢子总数低于允许值。因条件所限未进行霉菌毒素检测,但仍诊断该母猪群为霉菌感染及毒素中毒。
 

  防治方案:(l)立即停止使用发霉麸皮,更换质量好的原料。(2)饮水中加入0.5%~1%葡萄糖,连续使用7天以上。(3)饲料中加入制霉菌素(按150万IU/头),连续使用7天。(4)饲料中加入预防量林可~大观霉素,连续使用5天。(5)病情严重、食欲废绝、血便者,以槐花散加减灌服:槐花44g、地榆44g、荆芥44g、黄柏44g、白头翁44g.诃子44g、苦参44g、延胡索36g、北沙参36g、麦冬36g、陈皮18g,前6味炒黑,所有药物全部粉碎后开水冲后灌服,每头每天一次,连续使用2次。
 

  60天后回访,使用以上方案防治后5天,饲料饲喂量明显增加,23天后已恢复到正常饲喂量,病猪无一死亡,但随后有的母猪在正常预产期内产出不同数量的死胎、木乃伊。
 

  2 病例2.湿料久置致母猪出血性肠炎的防治 2010年10月份,某规模化猪场,存栏200头种猪,母猪为新引进的长白、大白纯种,以某知名品牌饲料饲喂,喂前潮拌料。中旬突然有2头临产前13天的母猪死亡,主诉死亡猪群在防疫、环境、设施、饲养管理等方面与其它产房猪群无明显差别,唯一的差别就是饲养员发现本猪舍有6头母猪上网床后应激性较大,其中2头曾发生过慢性乳腺炎,这6头猪有剩料现象,在本地连续数日25C—30℃的气温偏高后,其中2头突然死亡,包括1头为曾经患有慢性乳腺炎的母猪。
 

  对2头死亡猪剖检,所得病理变化一致:(1)肺脏充血、水肿,间质及被膜下有黄白色胶冻样物质;气管、支气管内充满血色或白色泡沫。(2)心肌柔软,内、外膜均有点、斑块状出血,以左心室肌出血最明显;右心室有血凝不良的淤血块,左心室空荡无血液。(3)肾脏肿大呈暗红色,被膜紧张。(4)肝脏有大片的直径5-12cm的黄白色坏死灶。(5)肛门处流出少量黑色血便,小肠、大肠黏膜弥漫性出血、糜烂,肠腔内允满暗红色血液,回肠、盲肠肠壁失去弹性易破裂 肺脏充血与水肿,气管和支气管有渗出物阻塞源于右心室衰竭,“右心室衰竭、心肌出血 、肝脏坏死源于孕猪营养状态差、毒素吸收及条件性致病菌感染。故诊断结果为剩余湿料中霉菌、细菌及其霉素含量过高的感染及中毒症。
 

  防治方案:(1)强化饲养管理,实施精细化管理,及时清理剩料,保持料糟清洁,提高饲料适口性及营养水平。(2)本栋舍猪使用以下中药粉碎拌料:槐花36g、苦参27g、大黄15g、茵陈45g、栀子27g、诃子27g,以上为每头每天用量,每50Kg饲料中加人多维葡萄糖0.5Kg,连续使用5天。
 

  45天后回访,经强化饲养管理,实施精细化管理后不再有类似病例发生。
 

  3 病例3.饮用水过凉导致出血性肠炎的防治 2008年11月下旬,某猪场存栏母猪80头,封闭式管理,近2天内连续有15头母猪拉稀薄血便,但尚未出现死亡。主诉饲料原料、免疫程序没有改变。笔者认为,我地区天气转凉,刚抽出的地下水水温开始比环境温度略高,手感温热,猪群饮水较舒适,但过夜或长久放置的贮存水与环境进行热交换的结果使猪群饮用水温度过低,其消化系统不能很快适应这种温度过低的饮用水,过凉的饮水刺激胃肠道黏膜,血管剧烈收缩,造成黏膜下层的血管破裂、出血。同时,连续数天的供血不足,将导致胃肠组织细胞变性与坏死、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功能低下、毒素吸收增加与条件性致病菌感染,多因素作用结果导致发生了出血性肠炎。
 

  网友建议的防治措施是:(1)猪群饮用水要随用随抽,让猪群肠道逐渐适应气温变凉后水温变化。(2)将熬好的干姜红糖浓液放人饮水中,以缓解肠道持续性异常蠕动。(3)饮水中加入痢菌净控制可能的肠道菌继发感染,连续使用7天。
 

  应用上述防治方案后2天,不再有类似病例出现,5天后血便患猪食欲、粪便恢复正常。
 

  4 病例4.豆粕过敏导致纯种母猪出血性肠炎的防治。
 

  某规模化猪场,封闭式管理,2009年5月份,自京郊某大型种猪场购入26头长白二元后备母猪,购人80天将后备母猪精料直接转变为哺乳型母猪精料喂养,第95天、97天连续2头出现突然死亡,除在死亡前1—2天出现黑便外并无其它明显症状。现全群均出现粪便稍有干燥的现象。全群平均体重在130—170Kg间,日龄已超过8个月,但仍不见有发情者。自购人至发病前因外观状态良好而从未在饲料和饮水中加入任何药物,饮用水为人、猪共用水源。来我处求诊时同一群猪已有稍厌食、低热者(直肠温度39.2℃—39.8℃间)。
 

  对2头死亡猪进行检查发现:死亡猪体重约为140Kg,体表苍白,眼球巩膜瓷白,但膘情良好,体表被毛清洁,皮肤并没用任何出血点、斑等微循环障碍的示病性变化,暗示死亡前一直处于良好的饲养管理和疫病控制状态。剖检病变一致:(1)皮下有3—5cm的脂肪积存;胃内饲料不充盈,自空肠到小结肠前段有充满肠腔的血便,小肠内空物为淡红色、黏膜脱落,有长短不一的黏膜脱落物与肠内容物结合形成的、中间夹杂血凝块的、酷似香肠的肠芯,结肠黏膜呈不规则分布的点、斑状出血。(2)除脾脏外的其它内脏器官苍白,脾脏肿大,切面组织质脆易烂呈酱油色,边缘钝厚。对2头死亡猪肠内容物及肠黏膜进行涂片、姬姆萨染色后镜检并未发现疑似螺旋体样病原体或其它疑似致病菌;对肠内容物进行暗视野镜检并未发现蛇样运动的螺旋体样病原体。随机抽取同一猪群中3头猪的全血进行血细胞分类计数,结果发现:嗜酸性粒细胞超出正常值7.5倍,中性粒细胞超出正常值3.3倍。
 

  综合猪群发病概况,诊断为饲料改变导致了群体过敏性肠炎,主要的过敏原为饲料类型改变后全价料中突然含量增高的豆粕蛋白,同时继发沙门氏菌、大肠杆菌或弯曲杆菌等肠道病原细菌感染。
 

  防治方案是:(1)改变后备母猪饲料配方:将现有的哺乳猪精料配方方案改变为后备母猪预混料配方方案,同时将配方中豆粕用量减少2/3,不足部分由麸皮代替,直到病情稳定后再用12天以上的日程以逐渐恢复豆粕用量;同时采取在近20—30天内对猪群限饲方案,每天依不同猪只膘情给予湿拌料,加强运动,直到每头猪都能达到配种前的理想体型。(2)防治继发感染:以恩诺沙星进行预防量饮水,连续使用5天;以甲磺酸培氟沙星治疗量注射,每天1次,连续使用3天。
 

  (3)使用中兽医疗法:治则当健脾燥湿,清热泻火=组方如下:焦三仙各30g、苍术20g、槐花27g、荆芥炭27g、地榆炭27g、花粉18g、山大黄12g、陈皮12g、厚朴12g、公英18g、栀子18g、黄伯l8g。以上为每头每天用量,粉碎后加入饲料中,全程饲喂5天。
 

  治疗5天后,由猪群采食情况、精神状态等可以看出病情已明显好转,全部基本病愈。笔者要求畜主仍按原方案中的中兽医疗法进行治疗以巩固疗效,10天后畜主认为全部病愈,完全处于健康状态,并出现5头初情者。
 

  5 病例5.营养水平过高引起的种猪出血性肠炎 2010年9月下旬,某猪场存栏母猪120头,自行设计各类型猪饲料配方,以2年前的新引进的长白、大白纯种各15头作为基础群扩繁二元母猪,膘情良好,因天气转凉,妊娠母猪全价料消化能由3000千卡/从斤调至3200千卡/从斤、粗蛋白由11010调至14%,赖氨酸0.64%维持不变。
 

  60天后出现粪便颜色变淡,23天后出现有5头母猪拉红色血便,以恩诺沙星饮水、生姜红糖拌料无效,随后出现3头死亡者。主诉在以前的同样季节,本场种猪群未新引入纯种母猪前,以同样调整的饲料配方进行饲喂无异常发生。剖检发现肝脏呈土黄色、质脆易碎、刀切有油腻感。空肠、回肠、盲肠黏膜出血,内容物血染、有血凝块夹杂其中。
 

  能量、蛋白摄入量过高在机体内的直接去路是机体脂肪合成过多,其过程是生糖氨基酸沿糖异生途径合成糖。过多的糖或通过其中间产物磷酸二羟丙酮生成磷酸甘油或通过乙酰辅酶A合成长键脂酰辅酶A,最终长键脂酰辅酶A与磷酸甘油脂化生成脂肪。哺乳动物是以脂肪组织储存脂肪的,而肝脏在脂肪代谢的调控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正常情况下肝脏中脂肪的来源和去路处于平衡状态,保持肝内脂肪的含量正常恒定,当肝中脂肪合成增多而超出其运出能力时,会形成脂肪肝。脂肪肝与出血性肠炎的关系是:
 

  (1)肝脏受损则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酸化、排泄均发生障碍,故胆汁排出减少。胆汁乳化脂类作用减弱,胆汁对某类肠道微生物的抑制与调节作用减弱,肠道条件性致病菌乘机大量增殖,肠道菌群生态发生改变;维生素K在肠道后段的合成和吸收减少。(2)肝脏是凝血酶原及凝血因子Ⅶ、Ⅸ、X等辅酶维生素K储存器官,也是凝血酶原及Ⅸ、V、Ⅶ、X等凝血因子合成器官,肝脏脂肪变性的结果,必然使体内血凝。抗凝机制失衡,机体更具出血性素质。而粪便颜色变淡恰恰是肝脏病变后粪胆素含量锐减的示病性指征。
 

  因品种间的遗传差异,有的猪群体质能适应这种饲料配方上的调整,但新引入的母猪及其后代不能忍耐这种配方改变后的代谢差异。因此说,营养水平过高所致脂肪肝、肠道菌群“小生境”营养水平改变导致菌群生态失衡、大量毒素被吸收是该病发生的病理基础。治疗应恢复肝脏功能,调节肠道菌群失衡,制止出血,防止继发感染。
 

  防治方案:(1)现有配方全价料中加入50%麸皮,即50%现有配方全价料、50%麸皮混合均匀后饲喂,直到所有现配方全价料全部饲喂完,以后应使用提高能量、蛋白前的全价料配方。(2)饮水中连续3天加入预防量恩诺沙星。(3)饲料中加入氯化胆碱。(4)对于血便患猪,以槐花、荆芥、地榆各45g炒黑,加入少量饲料喂服,每天一次,连续使用3次。
 

  采用以上方案后第二天就不再有类似病例发生,第四天血便患猪恢复正常。嘱其继续使用氯化胆碱10天以上。
 

【版权声明】养猪网旗下所有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养猪网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需注明来源且保持图文完整性、养猪网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感谢您的支持与配合;我们所有刊登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参考学习,不构成投资意见。若有不妥,请及时联系我们,可添加官方微信号“zgyangzhuwang”!
相关阅读 出血性 种猪 中西医

服务热线:400-808-6188

Copyright©2010-2022 https://www.zhuwa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