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猪病防治 > 猪病技术 > 正文

重视:猪病诊断的一些误区,99%养猪人都诊错过!

来源:中畜智联 2018-09-06 14:23:20| 查看:

目前养猪界有一个共识,那就是猪病越来越复杂,诊断和防治的难度越来越大,危害也越来越重。但是不知道大家想过没有,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里有没有人为的因素?在过去几年是里,猪病诊治过程中的一些误区,是不能忽略的一个现实存在,下面就和大家共同探讨一下这些误区:

1、耳朵发蓝=猪蓝耳病

这个观点在前几年更流行,这两年要好很多。猪蓝耳病确实会引起猪耳朵发蓝,但是我们不能仅仅靠观察到猪耳朵发蓝就说猪得了猪蓝耳病。蓝耳病是俗称,正式学名是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其特点主要有发烧、厌食等,怀孕后期的母猪还容易出现流产和产死胎、木乃伊胎等情况;仔猪容易有呼吸道方面的症状。而实际生产中只有一部分患猪蓝耳病的病猪耳朵出现紫色或蓝色;再者说,能够让猪耳朵“发蓝”的因素不少,呼吸困难、败血症、冷刺激,血液循环不通畅等都可以使病猪耳朵发蓝。

2、实验室检测=疾病确诊

这个话题争议很大,给大家举一个猪附红细胞体病的例子,现在如果检测,猪群猪附红细胞体病的携带率几乎就是100%,但是我们能说中国猪群的猪附细胞体病发病率就是100%吗?虽然有条件的猪场去做了实验室检测,因为精准的实验室诊断确实能为疾病的诊断和防治提供更好的参考依据,但是仅凭借实验室诊断,而不结合猪群临床实际表现就确诊是不够准确的,会延误对整个猪群健康状况的判断。

3、接种疫苗=不再发病

现在有一些养猪从业者认为只要者打了疫苗就万事大吉了,但是我们还是经常遇到这样的事,“我们猪场的猪群什么疫苗都做了,猪为什么还会发病?”。对于这一类问题,现在我们能找到的原因有:疫苗质量问题(如储存和运输的方法不当,以及疫苗的使用方法不当,疫苗的效价不够等等);动物的健康情况(如存在免疫耐受和免疫实抑制等等),大家应该清楚,疫苗是防控动物疾病的必要手段,但绝对不是在万能手段断。

4、加大用药量=效果更好

这个问题说实话,一个原因就是:过去有的兽药产品质量不过关,有效成分不够,养殖户对此不放心,因此加大用药量也就成为了一种习惯。另外,长期的过度滥用抗生素,导致耐药菌株的不断增加,如果按照推荐的剂量使用兽药,效果并不是特别明显。曾经有过具体事例,在几年前曾经遇到过,猪得了所谓的高热病,通过超大剂量用药,猪病不但没治好,反倒把猪给药死了。随着农业部GMP、GSP等工作的推进,以及现在兽药监察力度的增加,现在兽药的产品质量已越来越好。而且如何科学合理使用药物已经成为事关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的头等大事,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予以高度的关注和重视,尤其在我们生产一线的养猪人。

5、预防保健=花冤枉钱

这个观点也无可厚非,因为大家参加会议交流,从网上查资料,看到的或已经使用的保健方案,在本场并没有起到真正的效果,所以认为保健是花冤枉钱。在一般情况下,生物机体自身具备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用来抵御和适应不断变化的内部和外部环境因素。但是如果结合现在猪群的生产状况,我们就会发现,仅仅靠猪群自身的抗病能力似乎是不够的。预防和保健的作用,其实说白了就是为了有效提高生物机体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实践证明,在现在的生产条件下,对产仔前后的母猪、断奶仔猪、转群猪在免疫接种以及运输等疫病多发的环节,进行预防保健是值得推荐的。

6、联合用药=包治百病

在遇到很多疾病时,也建议大家联合用药,但是联合用药要有科学的联合方法,不是用的种类越多越好。在遇到多种疾病混合感染时,单靠某一种成分的药物一般很难达到满意效果,这就需要我们科学且合理的联合使用药物,充分利用药物之间的相互协同作用,从而达到提高防控效果的目的。

7、节约成本=能省则省

这里只提醒大家一句:“既想马儿快跑,又想马儿不吃草”的事绝对不适合养猪。因此,不该省的地方绝对建不要省。

综上所述,大家一定要规避以上猪病诊断方面的一些认识误区,尽可能地减少损失来增加经济效益。
 

【版权声明】养猪网旗下所有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养猪网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需注明来源且保持图文完整性、养猪网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感谢您的支持与配合;我们所有刊登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参考学习,不构成投资意见。若有不妥,请及时联系我们,可添加官方微信号“zgyangzhuwang”!
相关阅读 猪病 诊断 误区

服务热线:400-808-6188

Copyright©2010-2022 https://www.zhuwa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