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猪病防治 > 猪病技术 > 正文

猪场又出现一种可引起母猪共济失调、流产或突然死亡的新疫病_猪病门诊

来源:猪业科学 2016-07-17 11:37:39| 查看:

  尼帕病毒病(NVD) 是由尼帕病毒引起的一种新的人畜共患病毒性疾病,于1997 年在马来西亚森美兰洲双溪尼帕城首次发现,是继疯牛病、口蹄疫、禽流感后又一引起世界各国广泛关注和恐慌的人畜共患病。生猪感染该病毒后,出现发热、呼吸困难及脑炎症状;母猪感染该病毒后表现为共济失调等神经症状,可能会导致流产或突然死亡;人感染该病毒后发生病毒性脑炎而死亡。由于其引起人感染后的高死亡率,缺乏有效的疫苗和治疗方法,因此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 和我国农业部都将其列为生物安全4 级病原体。
 

  1、概况
 

  尼帕病毒病是由副黏病毒科亨尼帕病毒属(Henipavi rus) 的尼帕病毒(NiV) 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NiV是新发现于蝙蝠的一种副黏病毒,1999 年3 月初, 从Sungai Nipah 村1名脑炎患者的脑脊液中分离到了一种新的副黏病毒,并确定为该次暴发的病原,因此命名为尼帕病毒(Nipah virus)。血清学检测显示,家养动物如狗、猫、马和山羊均可感染尼帕病毒,但猪是其他家养动物的传染源。尼帕病毒可感染不同年龄的猪,从1998 年马来西亚暴发尼帕病毒病以来,已造成许多人和猪伤亡,引起了巨大的社会恐慌,并给养猪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2、实验室诊断技术
 

  2.1 病原学检测
 

  2.1.1 NiV 分离鉴定
 

  NiV 能够在多种培养细胞中生长并快速增殖至较高的滴度。非洲绿猴肾细胞和兔肾细胞RK-13 细胞系对NiV 尤为敏感。通常在病毒感染3 d 内能够观察到病毒病变效应(CPE),但一般来说在细胞上传代2 次,每次5 d 所达到的分离效果更为稳定。经低毒量稳定传代后的病毒再次感染细胞后24 ~ 48 h,细胞出现以形成合胞体为特征的CPE,并且感染早期,合胞体中所有细胞核位于合胞体中央,而晚期则被运送至合胞体外,并聚集在其周围。由于NiV 在体外细胞培养中扩增迅速,并且能产生大量的病毒抗原,所以采用免疫荧光或免疫电镜法检测分离培养该病毒,最为方便快速。
 

  2.1.2 分子诊断技术
 

  NiV 的基因组全序列已被测出,研究者们可以在此基础上针对NiV 的分子诊断技术进行相应的研发。目前,已经被报道的针对NiV 的分子检测技术有2 种,分别为荧光定量RT-PCR和双重套式RT-PCR。
 

  2.1.2.1 荧光定量RT-PCR
 

  该方法敏感度高、特异性强,并且不需要接触活的感染性病毒,具有生物安全性的优势。其检测灵敏度可以达到 1 个空斑形成单位( PFU),并且有被学术界普遍认可的相关引物和探针有:
 

  5′-TCAGCAGGAAGGCAAGAGAGTAA-3′(Primer1),
 

  5′-CCCCTTCATCGATATCTTGATCA-3′(Primer2),
 

  5′-6FAM-CCTCCAATGAGCACACCTCCTGCAGTAMRA-3 ′(TaqMan probe),为NiV 的实验室快速诊断提供了技术支持。
 

  2.1.2.2 双重套式RT-PCR :
 

  Wacharapluesadee 等描述了一种带有内参的双重套式RT-PCR 检测技术。该技术能够用于对果蝠尿样的检测,并且加入内参大大降低PCR 相关的抑制因素带来的假阴性的结果,提高检出准确率,在NiV 流行病学调查时大大提高NiV 监测数据的可靠性。
 

  2.1.3 其他诊断技术
 

主要针对NiV 全病毒抗原或病毒主要致病抗原(如F 蛋白和G 蛋白等)制备特异性的病毒抗血清或单克隆抗体,在此基础上建立病毒中和试验、免疫组化以及免疫荧光等方法检测NiV相关抗原。病毒中和试验主要包括传统的空斑抑制试验、微孔板中和试验以及免疫空斑试验3种,分别通过计算空斑形成单位(PFU)、组织培养半数感染量(TCID50)以及病灶形成单位(FFU)达到检测

【版权声明】养猪网旗下所有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养猪网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需注明来源且保持图文完整性、养猪网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感谢您的支持与配合;我们所有刊登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参考学习,不构成投资意见。若有不妥,请及时联系我们,可添加官方微信号“zgyangzhuwang”!

服务热线:400-808-6188

Copyright©2010-2022 https://www.zhuwa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