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饲料 > 饲料资讯 > 饲料行业评论 > 正文

玉米市场化到来 各方主体准备好了吗

来源:中国玉米网 2016-11-22 14:45:19| 查看:

  2016年,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调整为“市场化收购+补贴”的新机制。执行了8年的玉米收储政策告别历史舞台,玉米市场从“政策市”过渡到“市场市”。今年是玉米市场化的第一年,市场主体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玉米市场化到来 各方主体准备好了吗
 

  农户售粮习惯
 

  临储政策未取消之前,农户出售玉米的方式,包括送到当地的粮库、直接出售给粮食经纪人、周边用量企业等。临储政策取消之后,东北玉米生产者补贴随即跟进,且生产者补贴已经下放2批,如果合计粮食直补费用,大部分农户可以从补贴层面,获得150-300元/亩不等的补偿。农户资金压力减少,如果不急于兑现和还贷,在面对今年价减、质减、量减三重压力,价格上涨时,选择惜售和继续等待,成为了一种新常态。这种心态正在潜移默化的改变农户以往的售粮心态。目前吉林等地政府也已经开始为农户地扒玉米寻求出路,以减少未来粮质损失。大胆设想一下,如果农户越来越多的选择出售干粮,那么会不会在以往青黄不接的7、8、9月份,用量企业仍可以从农户手中收购干粮呢?
 

  贸易经营习惯
 

  临储收购政策同样是传统贸易与现代贸易的分水岭。在临储政策取消之前,贸易商的活动经营范围和承储职能,多围绕临储玉米展开。在某些年份,为国家承储政策性玉米所带来的收购、仓储和保管补贴,甚至多过于贸易市场利润。目前东北产区,仍然存有代收代储临储玉米的贸易库点大有人在。临储取消之后,市场化定价为贸易成本带来了根本上的转变。来自于用量企业需求变化、物流周期、时间成本以及产区售粮进度,将充分博弈,市场的力量将得以凸显。为了避免价格风险,越来越多的贸易商,将放弃传统大批量备货的思路,同时寻求合作与联盟,希望能够接到用量企业客户的订单,再进行组织货源。这是否意味着,不远的将来,东北贸易主体化整为零,但贸易流程却化繁为简?同时,社会流通库存的多寡,将更加快速直接的作用与价格本身?
 

  企业生产与销售的平衡
 

  玉米收购新政不仅牵涉上游玉米的种植调整,大范围波及其他农作物的种植结构,也牵涉下游高库存的消解、中央财政负担的减压以及国内饲料业、粮食加工产业的成本变动。11月17日,黑龙江加工企业补贴正式落地,至此,东北三省企业加工补贴全部到位,其中黑龙江300元/吨,内蒙古、吉林200元/吨,辽宁100元/吨。施行时间到2017年6月。从现行成本测算预估,淀粉企业在含补贴费用下,最大利润已经超过400元/吨,酒精企业最大利润则在1000元/吨以上,十分可观。利润刺激之下,企业开工率提升。这样会不会进入了生产越多,补贴就越多的怪圈?而在明年6月份之后,企业的生产与销售又将如何权衡呢?
 

  物流格局变化
 

  新粮上市至今,玉米价反季上涨,物流运输的贡献可谓功不可没。特别是今年临储取消之后,东北玉米外流增加需求增加,对物流运输提出了更好的要求。很显然,解决粮食外运问题,不能仅限于采取某些消化某个时间段的专项措施,而是要系统谋划、顶层设计政策疏导方案。应该说,东北粮食入关,东北粮食进厂,是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的重要一环,是去库存化最后也是最重要一环。物流的通畅,不仅仅是对短期市场供应趋近的舒缓,也是对国内玉米库存的合理调配。而作为铁路系统,汽运公司、船务公司等物流环节,甚至是国家相关运输部门又会如何应对呢?
 

  期货风控意识跃升
 

  资产荒和流通性是当前机构选择资产配置的重要参考指标。虽然农产品有其特有的运行周期,不过很显然,大部分的机构还不具备专业且夯实的基本面逻辑。回顾刚刚结束的玉米期货在近两周的走势,单纯的物流瓶颈和区域供给失衡就能造就拉涨行情?理由确实牵强。在宽松货币政策的大背景下,很容易出现资金推动商品价格上涨的情况,商品期货的暴涨就是这样,但是当它脱离真实需求的基本面时候,靠资金推动价格的根基是不牢固的,一有风吹草动,就出现暴涨暴跌。当前国内玉米期货和现货有基差修复的需求,正常情况下的贴水行情,就能够在其他力量的推动下,极易衍生成平水甚至是升水行情。而未来,农产品的金融属性和投资属性,只增不减。题材是多元的,行情是动态的,资金是敏锐的,这对每个机构的风控就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是整个农业领域供给侧改革的核心。而身处于这个产业链条上的每一个环节,都无法置身事外,并深刻参与其中。不管你是农户、贸易商、物流企业、需求企业还是投资机构。农业推行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确保市场的平稳过渡,是一道决策和执行的考题。上面的这些疑问,不仅仅是有感而发,也应该是我们去思考和改变的方向。中国实行了八年之久的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已被“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新机制取而代之。第一个“市场化”年,各方主体如何应对,市场又会如何演变,我们拭目以待。
 

【版权声明】养猪网旗下所有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养猪网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需注明来源且保持图文完整性、养猪网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感谢您的支持与配合;我们所有刊登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参考学习,不构成投资意见。若有不妥,请及时联系我们,可添加官方微信号“zgyangzhuwang”!

服务热线:400-808-6188

Copyright©2010-2022 https://www.zhuwa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