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饲料 > 饲料资讯 > 饲料行业评论 > 正文

国际粮价为何跌回到了6年前?

来源:凤凰网 2015-09-21 16:07:21| 查看:

国际粮价为何跌回到了6年前?[/page]

  不经意间,国际粮食价格重新回到了2008年金融危机时的低点。小麦、玉米、大米、大豆的价格均从危机后反弹的高点下滑超过50%,大米的价格虽然跌幅不及50%,但是由于危机时反弹高点不够,所以目前的绝对价格水平反而是大幅低于危机时的最低水平。以泰国大米(5%破碎率)为例,危机前价格最高冲到1000美元/吨以上,危机期间价格最低跌到470美元/吨,危机后最高反弹到620美元/吨,但是当前已经跌到375美元/吨(8月份数据),比危机期间的低点还要低20%。
 


 

  当前全球经济仍然低迷,但是主要经济体的经济总量均已超过危机前的最高水平。与2008年相比,美国2014年GDP扩张了7.5%,中国2014年GDP扩张了80%,日本2014年GDP扩张了1.6%,欧盟2014年GDP基本持平。经济活动仍然在扩张,为什么粮食价格却在下降?不少人认为,“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不要说经济仍在增长,就是经济下滑,饭也不能不吃,有“刚需”在,按道理,粮价应该是最坚挺的,怎么反而跌得这么厉害呢?
 

  持这种逻辑的人,把粮食需求和吃饭需求划上等号,但显然二者并不是一回事。许多粮食生产出来并没有被人吃掉,而是被机器吃掉(工业需求),或者被牲畜吃掉(饲用需求),这些需求显然不是刚需。
 

  有人可能会说,饲用需求是间接需求,最终是服务于人的肉禽蛋奶需求,还是可以算作“吃饭”需求。这其实有点勉强了。如果把肉禽蛋奶需求也算作吃饭需求,那么吃饭需求就不是那么“刚”了。因为,不吃或者减少肉禽蛋奶的需求并不会对人体造成多大的伤害。印度人至今肉类消费极少,不妨碍其民族繁衍至今并且日益昌盛。印度人多素食,固然有其文化风俗习惯因素,但是收入低才是根本原因。印度的上层社会以及移民到欧美的印度人肉类摄入量远高于一般印度人就是典型的证明。中国人的肉类需求的大量增加也不过是十多年的事情,改革开放前,普通人家一年难尝肉味是很常见的事情。这也是收入变化后在饮食上表现出来的巨大差异。一种需求如果受收入变化影响很大,我们就说这种需求很有弹性,而不能称之为刚需了。
 

  那么抛开肉类需求,真正的吃饭需求是不是就不受收入影响、就很刚性了呢?稍微动下脑筋,其实也根本不是这么回事,因为裤腰带总是可以勒一勒的,人也不是每天都必须吃三餐的,牙缝里也是可以抠出钱来的。这是指一个人处于极端贫穷的状态是可以压缩自己的口粮消费的,当达到一定的收入程度,口粮消费量就会保持稳定了,不会因为收入增加或下降而调整自己的口粮消费。那么,到了这种收入水平,是不是就意味着吃饭需求就达到了刚需呢?还是不会。因为饭量虽然不会有变化,但是饭的内容会有变化。同样是每天半斤米,但是以前吃的是3块钱一斤的,现在收入提高了,换成10块钱一斤的了。大米总消费没有变,但是随着收入的变化,其内部品种的消费比例发生了改变。


【版权声明】养猪网旗下所有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养猪网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需注明来源且保持图文完整性、养猪网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感谢您的支持与配合;我们所有刊登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参考学习,不构成投资意见。若有不妥,请及时联系我们,可添加官方微信号“zgyangzhuwang”!

服务热线:400-808-6188

Copyright©2010-2022 https://www.zhuwa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