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养猪资讯 > 行业点评 > 正文

我国“猪周期”怪圈的形成与破解路径选择

来源:知网文章PDF下载排版-林娜 2018-02-08 09:27:21| 查看:

       一“、猪周期”的概念界定及其特征
 
      (一)“猪周期”的概念界定
 
      通常情况下,“猪周期”是指生猪生产、价格因供需不平衡等因素而引起的周期性现象。生猪周期较长、中途改变比较困难,其生产、价格往往存在周期性的波动,学界称为“生猪生产与价格周期性波动”。猪周期是一种经济现象,是一种“价高伤民,价贱伤农”的规律性猪肉价格变化怪圈。在我国,一个完整的猪周期包括了猪肉价格上升和下跌两个周期,时间跨度大概在三年左右。

 
 
 
      (二)“猪周期”的特征
 
      猪周期”的根源在于生猪市场中供应与需求双方相互作用的独特性质,表现为猪价格和生产的周期性运动。20世纪中期后,我国猪价格由市场进行自由调节。自此,生猪生产及其价格出现多次异动,给起始阶段的生猪生产者、中间阶段的加工者、终端的消费者都带来比较高的代价,其影响从饲喂经营到零售的整个行业。从近十几年来我国生猪生产与价格波动情况看,我国猪周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一是生猪周期跨度总体比较稳定,一般维持在三年左右的时间;二是生猪周期的波幅逐步加大;三是生猪周期重心不断上移;四是猪价格猪粮比价的分化逐步扩大。另外,判断我国猪周期是否在底部,生猪养殖户是否有退出意愿,其中之一就是生猪养殖的盈利情况。猪肉价格通常在春节后下跌,4-5月份达到最低点,第3季度企稳,第4季度回升。猪价格的走势和猪价格基本吻合。然而,其波动幅度要大的多。疫情对于猪价格波动幅度的影响非常大。
 
影响生猪生产与价格周期波动的主要因素有市场机制、生物机制、内部结构和外部冲击。
 
  • 市场机制
 
      1.生猪市场价格影响。一般情况下,生猪市场价格同生猪生产数量呈相同的方向变化。当生猪市场价格上涨时,生猪饲养者往往开始增加生猪的饲养数量,随之而来的是生猪市场供给渐多,造成市场生猪供应过多、市场过剩,继而生猪市场价格逐步下跌,生猪饲养者亏本生产,再下去就是饲养者减少生猪的饲养数量,市场生猪供应相对不足,生猪市场价格又逐步趋于上升,以此形成一个又一个循环周期。
 
      2.生猪饲料市场价格影响。据调查,我国饲养生猪所需饲料玉米占主要部分。我国饲养生猪所需饲料市场价格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玉米市场价格对生猪生产的影响。一般来说,生猪产量和玉米市场价格呈反向运动。当市场上玉米市场价格上涨时,生猪的养殖成本开始上升,养殖户养猪积极性下降;反之,则生猪饲养户养猪积极性普遍高涨,从而导致生猪生产的又一次波动。总体来看,玉米市场价格变动幅度远远大于生猪生产数量的变动幅度,且影响主要在当年。
 
      3.猪粮比价的影响。一般来讲,猪粮比价越高,说明生猪养殖者获利越多;反之,说明生猪养殖者获利越少。通常认为,猪粮比价5.5:1为盈亏平衡点,超过5.5:1,养猪有利可图,低于5.5:1,养猪亏损。近年来,由于我国生猪生产结构发生了一系列变化,猪粮比价也在调整中。实践中,猪粮比价对当年生猪生产影响是正的,对此后两年的影响是负的。
 
      (二)生产周期
 
      生物机制是指生猪生产繁育周期对其产生的影响。生猪生产经过繁育母猪、产仔、育肥三个阶段才能完成一个完整的循环,大约需要一年左右的时间。生猪生产生理特点决定了生猪由产仔到投放市场供应有一个时间差。能繁母猪数量变化幅度及其生产性能直接决定着生猪生产量的波动幅度。生猪饲养者要扩大养殖规模,首先必须增加能繁母猪的数量,待生猪出栏量增加效果才会显现出来;反之,生猪养猪户就会通过提前淘汰能繁母猪来进一步减少生猪存栏数量。由于能繁母猪数量与其提供市场产量之间存在着较长的时滞关系,并且期间由于母猪生产性能或饲养管理水平的差异,都会导致最终提供市场产量的不确定性,这样就会加剧生猪市场的波动。
 
      (三)生产结构
 
      生产结构主要指生猪生产内部的规模化程度。我国生猪生产长期以来一直以分散饲养为主,规模化程度低是造成全国“猪周期”频繁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国大多数生猪散养户趋同行为显著,极易同时进入或退出养猪业,形成聚合效应,造成生猪生产大的波动。一是我国生猪散养户养猪的设施比较简陋,进入与退出的成本都是比较低廉的,当猪价格比较高的时候,养殖户纷纷扩大生猪饲养;反过来,饲养户就减少饲养或者退出不养,一般来说不会造成太大的经济损失。二是目前我国农户散养生猪相对来讲还是比较粗放的,很容易使生猪传染疾病,且饲养户的防疫意识相对淡薄,防疫知识也比较缺乏,一旦疫病爆发,往往会造成大面积的生猪死亡,使许多生猪饲养户产生恐惧心理甚至放弃饲养,极易造成生猪生产大幅下降。三是有相当一部分生猪养殖户通过中间商、猪贩子获取生猪市场信息,散养户信息渠道单一,信息服务滞后,或凭个人经验对生猪市场做出比较简单的判断分析,难以进行科学合理的生产。当“小生产”面对“大市场”时,很容易因生猪市场信息不对称而决策失误、遭受较大的经济损失。再加之我国生猪产业化程度比较低,从众心理很强,容易出现一哄而上或一哄而下,造成生猪生产的大幅震荡。小散户没有抵御市场风险能力,难敌大市场。而规模化养殖则能克服散户生产弊端,有利于生猪生产的稳定发展。此外,不断上升的养殖成本压缩利润空间、养猪业贷款难、规模养殖用地困难等等,都是导致养殖户难以抵御市场风险的原因。
 
      (四)外部冲击
 
      从总体上来看,国家对生猪市场的宏观调控能力还相当薄弱,目前很难适时引导生猪饲养者养猪。
 
      1.经济增长对生猪生产与价格的影响。当经济增长速度较高时,在市场调节机制作用下,饲养生猪的比较利益降低,土地等要素向投资收益率更高的工业和城市转移,生猪生产下降。另一方面,随着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和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入城镇,猪肉需求增加。生猪供给的减少和需求的增加,促使生猪市场价格快速上涨,又反过来刺激养猪户扩大生猪生产规模。反过来,也是同理。由此可见,经济增长率的高低不仅会影响当年的生猪生产,而且会对一年或两年后生猪生产带来影响。
 
      2.疫病因素对生猪生产与价格的影响。生猪疫病对生猪市场的影响具有双向性:一是导致消费者对猪肉的需求减少,二是会使生猪生产者的生产量下降。通常情况下,疫情结束后,市场上的猪肉需求量会很快恢复,而生猪生产具有一定的时滞性,难以很快在短期内补给到位,短期内供需失衡会导致生猪市场价格上涨,因此,与需求相比,生猪疫病对猪肉市场供给的影响更大、持续时间也更长,更进一步加剧了生猪市场价格的波动性。
 
      3.政策因素生猪生产与价格的影响。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对生猪政策逐步进行调整。1979年起开放生猪市场;1985年取消生猪统购统销政策;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重点转向扩大生猪生产、调整结构、提高效率及提升质量和安全性。2007年生猪出现供应量绝对下降,国家出台一系列对能繁母猪补贴、生猪大县奖。鼓励、生猪良种补贴等政策,极大刺激了养猪户的积极性。2009年国家出台了《防止猪价格过度下跌调控预案(暂行)》,将综合调控措施的主要目标确定为猪粮比价不低于5.5:1。2012年、2016年,国家相关部委又对猪粮比价平衡点进行了适度调整。生猪政策的调整,对生猪生产及价格都会带来较大影响。
 
      三、破解“猪周期”的路径选择
 
      多年来,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常出现上一轮“猪周期”走过,下一轮“猪周期”又至。由于我国生猪产业集约化程度有限,产业基础还相当薄弱,要从根本上破解“猪周期”问题,还应统筹兼顾、综合施策、长短结合、标本兼治,加速产业升级迫在眉睫。
 
      (一)大力发展生猪规模养殖,建立稳定的风险承担机制
 
      只有结合我国国情,大力发展生猪规模化饲养,才能进一步增强我国生猪饲养农户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大力推行规模生猪生产,便于推广先进的生猪养殖技术,也便于集中购买所需生产物资,进一步降低生猪饲养经济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同时,也有利于培育生产主体的诚信度。而且,由于规模养殖户能及时与市场进行沟通联系,便于及时掌握市场上有关生猪的信息动态,获取这些市场信心的渠道广泛,具有较强的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同时,还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小生猪市场的波动。因为生猪规模养殖户以养猪为其主业,一般不会随意退出生猪市场,能够为市场提供较为稳定的生猪源,国家也便于调控市场、稳定价格、保障供应。从国外一些国家来看,规模养殖是稳定发展生猪饲养业、有效保障市场供应的一条正确路径。目前我国生猪供应与需求端不能直接对接,容易导致猪价格暴涨暴跌。我国应借鉴巴西及欧美等国做法,大力发展生猪规模饲养,稳定生产,建立起养殖户与屠宰场联合一体化生产方式,减小生猪生产与市场价格的波动。另外,还要进一步健全生猪市场流通体系,将生猪现货、期货市场和农村信息化发展相结合,建立覆盖各养殖区的生猪养殖信息网络。
 
      (二)探索生猪目标价格制,烫平、减缓“猪周期
 
目标价格政策,在市场价格过高时补贴低收入消费者,在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按差价补贴生产者。目前,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试点已经开始,新疆棉花、东北及内蒙古大豆被纳入首批试点范围。如果试点成熟,进一步加以总结推广,生猪(猪肉)也适合这样的目标价格制,即设定目标价格,进行差价补贴,既稳定了生猪生产,降低了生猪养殖户的生产风险,同时又保障消费者需求,稳定了终端消费价格。国家应在生猪目标价格方面探索政策框架,进行顶层设计,为生猪生产持续稳定发展提供政策指导与路径设计,烫平、减缓“猪周期”给我国生猪产业带来的诸多负面影响。
 
      (三)试点推广猪价格指数保险,引导生产者规避市场风险
 
      猪价格指数保险,即以生猪为保险标的、以猪价格指数为保险责任的一种保险。北京市正式启动了猪价格指数保险,平均“猪粮比”低于6∶1,视为保险事故发生,保险公司按保险合同给予生猪养殖户赔偿,避免了生猪生产的大幅波动。目前,有的地方通过保险提供补偿保障,已成为现代农业规避风险的主要手段。南方不少县市已经试点政策性农业保险,农民可为生猪、奶牛、肉鸡等投保,保费享受70%的财政补贴。面对深度涨落的猪价格,我国应引导生猪养殖主体在积极调整生产结构的同时,开发商品猪保险产品等措施,为稳定发展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应奠定坚实基础。
 
      (四)推广“温氏养猪模式”,发展生猪订单生产
 
      目前,我国生猪养殖模式仍以家庭养殖为主,既分散、规模又偏小,从业人员素质不是很高,即使推出生猪期货,操作也面临困难。在美国,由于产业成熟、个体规模大、从业人员素质高,几万个人就可以养殖1亿头猪。但是,中国,有将近6000万的养猪人才养7亿头猪。在生猪产业链中,养殖环节最难,投入成本最多,面临风险最大。“温氏养猪模式”是一种农企对接订单生产模式,由公司向合作养殖户统一供应苗猪、饲料、兽药,无偿提供技术服务,实行保护价收购,养殖户只管养好猪。既保证了养殖农户和投资者的收益,也对生猪市场价格起到了稳定的作用。应大力鼓励“雨润”、“中粮”等屠宰加工企业与养殖场(户)合作,采取订单方式采购,提升行业抗风险能力。
 
      (五)推出生猪期货贸易,引导现货市场运行发展
 
      期货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套期保值和价格发现机制能动地调节和引导现货市场的运行和发展。我国加快建设生猪期货市场,有利于增强生猪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和话语权。我国是全球猪肉第一生产大国,国内需求巨大。但国内养殖户多为中小散户,资本实力弱,抵御风险能力相对较差。鼓励屠宰、养殖大型企业参与大宗饲料原料期货市场和生猪电子交易,积极培育和发展生猪期货的机构投资者,为推出中国生猪期货和持续稳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在全球的期货市场上,开展过猪类期货交易的交易所已有很多,如美国中美洲商品交易所、美国芝加哥商品交易所、波兰波兹南交易所、荷兰阿姆斯特丹农业期货交易所、德国汉诺威商品交易所和韩国交易所等。我国可在借鉴国际上开展生猪期货的成功经验,在连续推进生猪产业一体化经营的基础上,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生猪期货合约标准。
 
      (六)培养比较完整的生猪产业链,注重提升发展生猪产业化水平
 
      总体上来讲,我国目前生猪产业集中度还不够高,使得生猪生产者难以根据市场价格及时调整生产。国际上有两种成功的生猪产业化经营模式—美国模式和欧洲模式。以美国为例,有规模非常大的生猪饲养场,生猪生产者完全可以根据价格信号来有序妥善安排生猪生产,及时进行价格指导,在完全竞争的市场可以很好的起到作用。至于德国,也是家庭农场养猪,单个猪场就是几百头母猪,规模没办法跟美国比。没有推出生猪期货,价格也非常平稳。原因在于从业人员的素质高、组织性强,农业协会在其中起到很大的作用,有效实现了产销对接。我国应在大力发展生猪产业链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整合繁育、饲养、运销、加工、屠宰等环节,培养比较完整的生猪产业链,建立现代化的生猪产业生产经营体系。扶持龙头企业与养猪户建立起紧密合作关系,用品牌引领生猪产业发展。进一步提高养猪产业成熟度,提高规模化养殖占比,把生猪产业化水平提升到一个新高度,使更多从事养猪的人变成专业的人员,采用现代化的装备,充分发挥生猪期货锁定远期成本,如此“猪周期”问题的破解或者至少能大幅缓解波动也就为期不远了。

 

【版权声明】养猪网旗下所有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养猪网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需注明来源且保持图文完整性、养猪网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感谢您的支持与配合;我们所有刊登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参考学习,不构成投资意见。若有不妥,请及时联系我们,可添加官方微信号“zgyangzhuwang”!

服务热线:400-808-6188

Copyright©2010-2022 https://www.zhuwa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