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猪病防治 > 猪外科病 > 正文

猪咬尾症的病因与治疗

来源: 2016-12-14 14:30:47| 查看:

  猪咬尾症又名“反不适综合症”,是猪在生长的过程中受到不适因素而引起的一种应激,从而产生咬尾的现象,现将猪咬尾症引起的病因与治疗的方法提供如下:
 
猪咬尾症的病因与治疗
 

  猪的咬尾症可分为两个时期:第一期是损伤前期。这期的特点是一只猪把另一只猪的尾巴放在嘴里轻轻地吸吮、咀嚼,被害猪能接受并忍受着吸吮和咀嚼;接着就发生第二期是损伤期,尾巴被咬伤,出血,患猪对咬尾反抗、逃避。
 

  患猪尾巴会因细菌感染而发生炎症。创伤可分为轻度创伤,只有末端被咬伤;中度创伤,被咬掉的尾巴至少有一半;严重创伤,尾巴被全部咬掉,只剩一点残根。尾巴创伤引起的感染有三种途径使感染扩散。
 

  第一,尾巴有一条直静脉,能很快扩散感染,主要达到肺脏;尾的侧面有纵静脉窦,进入侧皮静脉后,进入椎管的纵静脉窦,并能扩散到身。
 

  第二,尾的创伤不仅是皮肤损伤,同时尾肌和尾椎也发生损伤,引起邻近组织脓肿和尾椎骨髓炎。感染扩散到荐侧淋巴结、肛门直肠淋巴结,有时这些淋巴结发育不充分或完全没有,直接使病菌进入淋巴管,最后进入后腔静脉。
 

  第三,感染脑脊髓液后,扩散到其它器官,出现后躯或脊柱前段脓肿,肺的感染,这个途径危险性更大。
 

  引起猪的咬尾症的原因十分复杂,主要归纳有下列的说法。
 

  ⑴异常的动物行为:很多研究者认为猪的正常行为有吸吮、哄地等,当环境改变时,这些行为不能得到满足时,则出现咬尾。断奶仔猪断奶后,它的吸吮行为和按摩母猪的乳房行为仍然强烈,当不能进行吸吮、按摩行为后便寻找其他吸吮对象如:奶头、包头、外阴、尾等,特别是尾巴。逐渐地吸吮行为变成了咬尾行为。有人观察自然断奶仔猪大约在17周龄,这时猪的吸吮刺激冲动特别旺盛,很容易诱发咬尾症。猪的哄地行为也特别强,把猪放在光洁的水泥猪圈里不能哄地,又没有稻草、杂物,这种行为就可诱发咬尾。有人在猪圈里放稻草、煤渣等或挂上铁环,供其探究导食和玩耍,可以避免咬尾。
 

  ⑵内部因素:品种的遗传因素与咬尾有关,人们观察认为大白猪和Landrace易出现咬尾症,松软耳猪比坚耳猪更易发生咬尾。性别与咬尾有关系,公猪咬尾发生率11.8%,而母猪则为2.6%。年龄和体重与咬尾有关系,人们发现咬尾平均年龄40.7天,最大日龄90-120天,体重大约在40-50千克。
 

  ⑶外部因素:异常行为的出现与外界饲草环境的变化有重要关系。室内温度过低或过高都能增加咬尾的可能,温度在25℃和35℃咬尾现象特别多;维持在17℃以上和20-22℃之间能预防咬尾。
 

  饲养密度和猪群大小与咬尾有关,高密度和拥挤猪群易发咬尾。有人认为0.47平方米/头比0.6平方米/头猪咬尾的危险性更大。
 

  猪咬尾症发生后的主要特征性病变在尾部,多数小猪的尾巴都被咬掉后,剩下一个粗糙而流血的断端。因尾内有骨骼,被咬后很快发生感染,出现脊髓炎,椎骨塌陷,脊髓压迫及瘫痪。病原菌感染后经血液和淋巴系统转移,转移到肺脏可形成出血性梗死,进一步发展形成脓肿或脓毒血症,引起猪只死亡,并造成部分或全部胴体废弃。耳朵被咬伤大多是双侧性的,主要发生在耳叶与颊相连的耳基部和耳尖。伤势轻者,病变很快愈合,有些可能会失去整个耳朵。
 

  怎样预防猪的咬尾症。⑴断尾:仔猪出生时立即断尾。所以大型猪场母猪分娩时,给新生仔猪“三剪子”:一断尾、二打耳号、三断脐带。
 

  ⑵其他的预防方法:在猪圈里悬挂铁环,车轮胎、木条、绳索和盐砖等,也可在猪圈放置稻草、煤渣或煤块等。
 

  也有人提出仔猪断奶时立即给仔猪提供乳房替代物,让仔猪哄替代物。还有为满足仔猪的探求需要做成“食球”的。
 

  还有人提出用食物盐(0.6-0.8%)或小的盐砖,供仔猪舔食的方法,但是增加了饮水量。还有给猪喷雾香味剂,能改善猪的异常行为。
 

  在具体治疗上,猪只一旦发生咬尾现象,应及时隔离被咬猪和具有攻击恶癖的猪。对被咬的猪只要及时治疗处理,可先用0.1%高锰酸钾液冲洗消毒,并涂上碘酊或氯化高铁等有助于伤口愈合和防止化脓感染。对咬伤严重的猪可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版权声明】养猪网旗下所有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养猪网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需注明来源且保持图文完整性、养猪网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感谢您的支持与配合;我们所有刊登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参考学习,不构成投资意见。若有不妥,请及时联系我们,可添加官方微信号“zgyangzhuwang”!
相关阅读 病因

服务热线:400-808-6188

Copyright©2010-2022 https://www.zhuwa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