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猪病防治 > 猪内科病 > 正文

规模猪场猪副嗜血杆菌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来源:广东养猪业 2015-01-09 14:41:22| 查看:

规模猪场猪副嗜血杆菌病的综合防治措施[/page]中国养猪网讯:


  猪副嗜血杆菌病(又称glasser病)是由猪副嗜血杆菌引起,主要危害仔猪和青年猪,引起病猪发热、关节肿胀、呼吸困难和多发性浆膜炎为特征的传染病。[1]因猪副嗜血杆菌血清型很多,而且极易产生耐药性,因此通过疫苗和抗生素来控制本病难度很大,只能通过综合防治才能控制猪副嗜血杆菌病。笔者近年来一直致力于研究如何控制规模猪场猪副嗜血杆菌病,发现了猪副嗜血杆菌病的流行特点并总结出一套切实可行的综合防治措施,帮助多个规模猪场成功降低了猪副嗜血杆菌病发病率,现叙述如下,希望对广大猪场有帮助。

  1病原

  德国科学家Glasser于1910年报道,浆液性纤维素性胸膜炎、心包炎以及脑膜炎患猪的浆液性分泌物中存在的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后来分离出来鉴定为一种新的细菌:猪副嗜血杆菌。猪副嗜血杆菌在显微镜下呈现多形性,从短杆、球杆到长杆甚至是长丝状菌体。该菌生长时需要V因子,在金黄色葡萄球菌周围呈现卫星现象,在鲜血琼脂上呈小而透明菌落,不出现溶血现象。猪副嗜血杆菌目前已知有15个血清型,其中血清型5、4、13最为常见(占70%以上)。[2]

  2流行特点和症状

  猪副嗜血杆菌病已经存在100多年了,但是绝大多数养猪历史在10年以上的老养殖户在2002年之前都没有听说过猪副嗜血杆菌病,在2002年之后,特别是2005年之后猪副嗜血杆菌病如同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全国各地的猪场,让人们措手不及。近年来更是愈演愈烈,已经有超过链球菌、大肠杆菌等成为养猪头号细菌性疾病的势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答案可以从猪副嗜血杆菌病的两个发病特点来寻找。

  特点一:猪副嗜血杆菌病多数情况下是继发于其它免疫抑制疾病,常见的有蓝耳病、圆环病毒、猪瘟、霉菌毒素中毒等。1996年,蓝耳病首次在中国报导,之后经历了2001年和2006年两次大流行[3];2001年,与圆环病毒感染相关的PMWS在中国南方流行,2002年在全国各地规模猪场爆发PMWS[4];近年来玉米霉变情况一直不乐观。

  特点二:应激能很大程度的促使猪副嗜血杆菌病发生,特别是寒冷、高湿度、氨气浓度高、断奶、转群、疫苗接种和阉割等应激都容易引发猪副嗜血杆菌病[5],因此在昼夜温差大的春秋季节猪副嗜血杆菌病发病率会比较高,冬季如果保温设施不完善,易出现贼风或者氨气刺鼻的猪场容易发生猪副嗜血杆菌病。

  猪副嗜血杆菌病有一定的季节性,一般情况下4-10月份猪副嗜血杆菌病发病率比较低,但是如果猪场发生了高致病性蓝耳病或者其它全场流行的疾病,在流行病康复后的2-10周是猪副嗜血杆菌病的高发期,此时可以引起50%以上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版权声明】养猪网旗下所有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养猪网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需注明来源且保持图文完整性、养猪网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感谢您的支持与配合;我们所有刊登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参考学习,不构成投资意见。若有不妥,请及时联系我们,可添加官方微信号“zgyangzhuwang”!

服务热线:400-808-6188

Copyright©2010-2022 https://www.zhuwa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