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猪病防治 > 猪传染病 > 正文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发病机理

来源:中国养猪网 2010-10-19 15:43:00| 查看:

 

  当病毒经口腔或鼻腔途径感染,病毒都被吞咽进入消化道,主要存在病猪的小肠黏膜(空肠和回肠),肠内容物和肠系膜淋巴结中。含有病毒的空气飞沫可通过呼吸道感染,并在鼻腔黏膜和肺组织中复制到很高滴度,但最重要的感染途径是消化道。

TGEV能抵抗低pH和蛋白水解酶而保持活性,到达肠内的病毒在小肠上皮细胞内及结肠的某些部位增殖,引起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脱落和小肠绒毛萎缩,使小肠黏膜的分泌与蠕动性能破坏、酶活性下降,使肠壁通透性异常,致使电解质和营养成分分解与吸收异常和不平衡。造成肠内渗透压升高而发生脱水和腹泻。尤其是由于局限于小肠黏膜上皮乳糖酶类的产生受到阻碍,而使双糖类的分解吸收停止,从而加剧了腹泻。同时,由于小肠绒毛缩短,肠隐窝细胞分裂活跃,分泌亢进,使腹泻加剧。此外,消化吸收失衡而肠内容物异常发酵,产生大量酸性产物与毒素,使肠蠕动进一步增强也是腹泻的原因。

小肠绒毛短缩的程度与病原的强弱有密切关系。绒毛的长度与肠隐窝的深度之比,正常猪是7:1,但在发生猪传染性胃肠炎时,可萎缩到1:1,在猪流行性腹泻时,可萎缩到31;在病原性最弱的轮状病毒感染时,只在绒毛的尖端有轻度的萎缩,这也就是这三种病毒在单独感染时,其临床症状严重程度有所不同的原因。当传染性胃肠炎病毒胃肠上皮细胞时,使感染病毒的柱状上皮细胞很快变性、坏死、脱落,小肠绒毛明显短缩,绒毛基部上皮增殖修复,由未成熟的扁平或立方上皮替代脱落的柱状上皮。由于上皮的损伤和肠黏膜表面积减少,导致肠管的消化吸收障碍和肠壁的渗出增加,大量食物和液体积留在胃肠内,胃肠扩张,胃肠壁变薄,临床表现上腹泻、呕吐和脱水。机体电解质失衡,很快发生酸中毒,造成心肾功能衰竭死亡。

【版权声明】养猪网旗下所有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养猪网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需注明来源且保持图文完整性、养猪网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感谢您的支持与配合;我们所有刊登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参考学习,不构成投资意见。若有不妥,请及时联系我们,可添加官方微信号“zgyangzhuwang”!

服务热线:400-808-6188

Copyright©2010-2022 https://www.zhuwa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