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管理培训 > 名人访谈 > 正文

我看诺贝尔文学奖

来源:未知 2011-08-20 11:15:07| 查看:

中国养猪网讯

1997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又爆冷门,瑞典学院将此荣誉授给了意大

利剧作家达里奥·福,举世哗然。自90年代以来,诺贝尔文学奖的评

定就像斯芬克斯之谜,在奖项颁布之前没有任何人

 
能有预见。为此,

特约请翻译家宋兆霖教授(下称宋),就浙江文艺出版社新近出版的

由他主编的《诺贝尔文学奖文库》(10卷本)发表一点意见。

  汪逸芳:1896年12月10日瑞典著名的发明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

逝世,迄今百余年中,他的声望与日俱增。1901年起诺贝尔奖的颁发

被认为是“作为个人促进人类进步和福利事业,并以纯粹的理想主义

为目的而留给人类的赠礼”。但在这份赠予人类的厚礼中,据说关于

理解诺贝尔文学奖遗嘱一直像猜一个共同的哑谜:“诺贝尔文学奖的

历史似乎就是一连串解释一份词语含糊不清的遗嘱的历史。”它让世

人猜测了近百年,也让瑞典学院为难了近百年。宋教授,可是这样?

 

  宋兆霖:确实,诺贝尔奖中的科学奖几乎囊括了自然科学各领域

里的伟人发现、最高学术成就和几乎是全部的顶尖人物,如果按获奖

的时序排列,简直就是一部现代科学进展的编年史,而正是这些重大

发明,导致了一个或多个领域的突破与发展。所以从某个角度说,给

世界杰出科学家颁奖就是最好地倡导和体现了诺贝尔精神,这是毋庸

置疑的。可是就文学奖而言,它不像对自然科学奖的评定那样容易达

成共识,就如鲁迅先生说过的,对于文学作品的评价历来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好坏优劣的说法常常可以是相向而行的。

  汪逸芳:假如从理论上说诺贝尔在遗嘱中也已说得很清楚,文学

奖是授予那些“在文学方面曾创作出有理想主义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

这既是原则也是标准,体现了诺贝尔鼓励人类在物质文明与精神生活

上取得尽可能同步和谐的发展,也可以看出诺贝尔先生关注着人类道

德精神的成长以及人文科学的未来。大约“理想主义倾向”是理论上

最易认同而实践中最难一致的吧?

  宋兆霖:的确。最初,评奖委员们把“理想主义倾向”解释为对

现行社会的一种认同,要求入选作家的创作最能符合传统文学的风范,

所以对当时激烈批判传统文化和科技文明的作家采取了排斥态度,像

列夫·托尔斯泰、易卜生、左拉、哈代等文学巨子均未能入选,留下

了历史性的遗憾。而且由于欧洲中心主义的深刻影响,也囿于瑞典本

身的处境和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以及专业知识上的不足,使得评奖

的视线只限于欧洲,主要是西欧与北欧。后来又把这种“理想主义倾

向”解释为“对宗教、君主政体、婚姻以及整个社会秩序采取批判态

度”。到了二三十年代,则变为“对人类的深刻同情”与“广泛的博

爱主义”,这说明瑞典学院已逐渐增强了现代人类文化意识。这一时

期获奖的大都为现实主义作家,体现出强烈的文化批判意识。如托马

斯·曼、刘易斯的小说与皮兰德娄、奥尼尔的戏剧,对人性的扭曲、

异化的探讨已成为相当重要的主题。而且这一阶段评奖的视线开始扩

大到美洲和亚洲。

  汪逸芳:这么说,1913年印度的诗界泰斗泰戈尔与1930年美国作

家刘易斯的获奖,是瑞典学院第一次把眼光射出欧洲,打破了亚洲与

美洲大陆零的记录;进一步实践诺贝尔在遗嘱中所说的“我明确的愿

望是,在颁发这些奖金的时候,对于授奖候选人的国籍丝毫不予考虑,

不管他是不是斯堪的纳维亚人,只要他值得,就应接受奖金”。这是

诺贝尔文学奖真正走向世界的开始。

  宋兆霖:对。二次大战以后,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出现了较大变

化。评委们看重“文学的开拓者”,同时也认识到对人类生存价值和

生存困境的真实描绘,才是富有历史深度的“理想主义倾向”。因而

在这段时期内获奖的有许多现代主义作家,如艾略特、福克纳、加缪、

萨特、贝克特等等。特别是近二十年来瑞典学院格外重视“地方上的

文学巨子”,从而使获奖者扩大到大洋洲、非洲,同时也把一些在当

地声名卓著而在世界文坛默默无闻的作家,推到了全世界读者的面前。

这几年似乎更重视通过多元交融取得丰硕成果的作家,如既有现实主

义题旨、又有阿拉伯风味和现代新手法的马哈福兹,熔本民族传统、

东方哲学和法国超现实主义为一炉的帕斯,既继承印第安人和黑人传

统、又吸收欧美当代观念的沃尔科特,等等。总体上看,诺贝尔文学

奖的评奖在实践中逐步完善,它不仅成为对已取得成就者的鼓励和推

动,更具有一定的超前性。

  汪逸芳:我想,超前性即未来性,也即是将诺贝尔遗嘱中的“理

想主义倾向”具体化了。

  ……

  宋兆霖:在整个艺术潮流中,诗歌与绘画艺术一样,在艺术探索

的历程中一直是最“先锋”的,对整个文学创作具有影响力。1901-

1997年获奖作家94人,其中以诗歌为主获奖的有28位,接近获奖总数

的30%;尤其是1990-1997年8个获奖者中诗人占了4席,如帕斯、沃

尔科特、希尼和希姆博尔斯卡都是杰出诗人。这些诗人在得奖前有影

响力,但属于区域性的名望,获奖后迅速地扩大知名度,诗作广泛传

播,使之成为世界级诗人,可以说是瑞典学院以授奖的方式肯定了诗

歌在文学中的地位。

  汪逸芳:这样说来,从意大利剧作家达里奥·福获奖爆出的“冷

门”,也可以看出瑞典学院的某种用意。记得去年10月份,颁奖消息

发布后,在中国除了研究意大利文学的专家外,几乎没有人了解达里

奥·福。国外媒体认为,一贯严肃的瑞典学院把诺贝尔文学奖“授给

了一个小丑,有反文学的味道”,并说达里奥·福“作为一个演员只

能算一般,而作为剧作家是不够格的”。梵蒂冈教会更是认为,瑞典

学院把诺贝尔文学奖“发给了一个江湖艺人,是一种没有头脑的选择”。

可与此相背的意见认为达里奥·福是一位“最佳的剧作家,天才的戏

剧演员,富有创新精神”,也有认为1997年的颁奖是“对一位优雅、

宽容、蔑视权贵的多才多艺的艺术家的承认,扩大了诺贝尔文学奖的

概念”。意见分歧之大简直可以说是天壤之别。

  宋兆霖:确实如此。虽说评奖要评得一致叫好是很难的,但分歧

像这一次这么大也是少有的。当年把奖颁给福克纳、马尔克斯的时候

也一样,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福克纳、马尔克斯的地位与日俱增,

最后世人不得不承认瑞典学院具有预见性。这是瑞典学院这半个世纪

以来的做法。

  汪逸芳:据说在颁奖大会上,达里奥·福不是演讲与戏剧有关的

内容,而是展示油画作品几十幅,大讲了一通绘画艺术。是这样吗?

 

  宋兆霖:确实如此。达里奥·福多才多艺。他的戏继承了意大利

民间戏剧的传统,讽刺,嘲弄,抨击时政和道德沦丧,演出效果非常

好;另一特点,他既是演员,又是剧作家,自编自演,即兴发挥,应

该说他对古今戏剧的形式与表演手段进行了探索。在戏剧日益为影视

所替代的今天,把诺贝尔文学奖授于一个具有鲜明个性色彩的剧作家,

这是希望通过肯定戏剧形式的新探索寻找古老艺术的新出路。

  综观九十多年的授奖情况,虽有不少文学大家未能获得这一殊荣,

也有一些获奖者似嫌不足,但大部分获奖作家应该说都得到了全世界

的公认,他们不愧为20世纪的文学精英,为人类留下了经得起历史考

验的优秀作品,或者是在某个时期、某一地区、某种形式的文学创作

中产生过重大影响,随着诺贝尔文学奖年复一年的评选活动,瑞典学

院也在评奖的过程中不断地理解和努力准确把握诺贝尔精神,谁都知

道,评奖不易,评文学奖更难。在文学领域里,一切选择都可能会有

争议。

  汪逸芳:宋教授,很有意思的是诺贝尔文学奖将成为与史同长的

一个永久性的奖项了,并且随着历史的发展会更加有地位。在中国自

1981年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第一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作品集

·小说》之后,有关类似的作品选就相继问世,各种版本之间到底有

多大差别呢?

  宋兆霖:据我所知,台湾远景出版社出过一套五十余卷本的全集

(1981-1983出版),漓江出版社从1982年起到现在出版了七十多卷,

另外有百花洲文艺出版社、敦煌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春风文艺

出版社等出版了诺贝尔文学奖作品集、辞典、名著、总解说等等,相

比之下,台湾版材料比较丰富,三年推出五十余卷,时间短而集中,

但译文质量参差不齐,另外,阵容太大造成了购买者少,印数上不去。

漓江版在阵势上有点像台湾版,大体上一位获奖者一本,但翻译水平

大大超过了台湾。缺点是战线拉得太长,迄今尚未出齐,特别由于版

权等麻烦,现在有点尴尬。

  浙版的“文库”六卷作品,包括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和创作

谈,其余四卷分别是访谈录、授奖词与受奖演说和作家传略,收集了

从1901到1997为止全部获奖作家94人的代表作或优秀作品,及有关资

料。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译者大都是译界名家,还有许多是某一国文学

的研究专家,译文除少量转译外,绝大部分直接从原文(15种外文)

译出,所以应该说是严肃可靠的。

【版权声明】养猪网旗下所有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养猪网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需注明来源且保持图文完整性、养猪网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感谢您的支持与配合;我们所有刊登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参考学习,不构成投资意见。若有不妥,请及时联系我们,可添加官方微信号“zgyangzhuwang”!
相关阅读 中国养猪网

服务热线:400-808-6188

Copyright©2010-2022 https://www.zhuwa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