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猪病防治 > 猪病技术 > 正文

关于副猪嗜血杆菌,你了解多少?_猪病门诊

来源:互联网 2016-06-29 09:13:06| 查看:

关于副猪嗜血杆菌,你了解多少?_猪病门诊[/page]

  副猪嗜血杆菌(Haemophilus parasuis,HPS)是猪上呼吸道的一种常在细菌。这种细菌在环境中普遍存在,世界各地都有,甚至是健康的猪群当中也能发现。在特定的条件下可引起严重的全身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以纤维素性多发性浆膜炎、关节炎和脑膜炎为主,该病原引起的疾病又被称为革拉氏病(Glasser's disease)。
 

  随着世界养猪业,规模化、区域化、集中化的发展及高度密集饲养模式技术的应用,以及突发新的呼吸道综合征等因素存在,使得该病日趋流行,危害日渐严重,已逐渐演变为一种世界范围内流行的重要疾病。
 

  副猪嗜血杆菌 历史来源
 

  1910年,德国科学家K.Glasser首次报道了猪的浆液性纤维素性胸膜炎、心包炎以及脑膜炎患猪的浆液性分泌物中存在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并发现了这种革兰氏阴性菌和猪多发性浆膜炎、多发性关节炎之间存在一定联系。
 

  1922年,Schermer和Ehrlic首次分离得到这种革兰氏阴性细小杆菌,在显微镜下观察成多形态,非溶血,不运动。
 

  1931年,Lewis在研究猪流感时发现了这一细菌与猪流感的发生联系紧密,并对革拉氏病的病原菌进行了早期生化鉴定,结果表明该菌与猪嗜血杆菌非常相似,在生长中都需要X(铁叶琳)和V(烟酸胺腺嘿吟二核普酸)两种因子,所以在当时建议将该菌命名为流感嗜血杆菌。
 

  1943年,Hjarre和Wramby经过研究将此菌命名为猪嗜血杆菌。
 

  1969年,Biberstein和White的研究表明副猪嗜血杆菌的生长只需要V因子。根据国际公认的使用“Para-''作为前缀为生长不需要X因子参与的微生物命名的原则,提出“副猪嗜血杆菌”(Haemophilus parasuis)命名为这一种新的细菌名称。
 

  副猪嗜血杆菌 病原特性
 

  在伯杰氏细菌分类手册中,副猪嗜血杆菌隶属于巴斯德菌科嗜血杆菌属,是一种非溶血性、无运动性、依赖NAD、细小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具有多形性,呈逗点状、棒状、丝状及不同形态的杆状。另报道在鸡胚绒毛尿囊膜上生长时,副猪嗜血杆菌可形成丝状形态,并产生菌毛样结构。
 

  HPS无芽孢,部分菌株通常具有荚膜,在1986年Mororumi和Nicolet报道了具有荚膜的HPS大多分离自健康猪上呼吸道,而无荚膜的HPS则多数从其它部位分离到。2006年,国内Jin H等研究了15个不同血清型的参考株和80个临床分离株副猪嗜血杆菌的生物被膜,结果表明大约43%的菌株在聚苯烯平板上有不同程度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没有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副猪嗜血杆菌通过体内传代也不能形成生物膜。无毒力菌株比有毒力菌株表现出更高程度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且在培养基上培养时生物被膜不会受影响。人工感染猪鼻腔中的分离株仍有生物被膜存在,而肺脏和大脑的分离株没有形成生物被膜的能力。


【版权声明】养猪网旗下所有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养猪网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需注明来源且保持图文完整性、养猪网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感谢您的支持与配合;我们所有刊登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参考学习,不构成投资意见。若有不妥,请及时联系我们,可添加官方微信号“zgyangzhuwang”!

服务热线:400-808-6188

Copyright©2010-2022 https://www.zhuwa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