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养猪技术 > 饲养管理 > 正文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我国粮食两个“天花板”与两道“紧箍咒”

来源: 2016-05-26 11:39:52| 查看:

  当下,我国粮食生产、粮食市场有一些让人看不懂的地方:一方面是粮食进口激增,一方面是库存积压、卖粮难再度来袭;一方面是“谁来种粮”的忧虑,一方面是“十一连增”的骄人成绩;一方面是资源环境压力日增,一方面是简单追求产量的冲动不减……或许有人说,粮食多了总是好事。

  然而这只是看到了事情的表面。粮食多的背后,市场是不是正常?粮食结构有没有问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如何保护?粮食生产是不是可持续?这些都是需要认真研究、深入思考的问题。半月谈记者近期深入多个粮食大省采访,发现保障粮食安全正面临新的形势和考验,相关战略和政策措施都到了调整的关口。

  1、粮食卖不动,粮农欲哭无泪

  今年,河南夏粮总产突破700亿斤,连续13年增产。然而对粮农来说,丰收的喜悦并没有维持多久,因为积压在手的粮食成了烫手山芋。

  连日来半月谈记者走访河南多个县区,发现卖粮难正在局地抬头。持续卖粮难还通过粮食链、资金链、土地链的传导,引发连锁不良反应:粮食经纪人大量购粮后滞销;种粮大户艰难维持,无钱投入再生产;农资经销商赊销严重,经营困难……

  “现在急得都想咬人”

  最近,方城县券桥镇的街道两旁停满了卖粮的大货车。这些车时间最短的已经在路边停放了四五天,最长的已经停放了十几天。司机们反映,券桥有一家中储粮委托的粮食收购点,但每天只收一两车小麦。如此一来,他们就只能长久地在粮库外边和道路两边排队等待。

  等待中,司机们在粮库门外的树林里搭起了吊床,貌似悠闲地上网、休息……与中储粮略显“矜持”的收购相比,紧邻粮库的一家私人收购点却在敞开收购小麦。尽管价格只有每斤0.95元,比保护价低了2毛多,还是有农民前来卖粮。“不卖粮食没钱花。”一名卖粮农民说。

  舍不得低价卖的就只有压在手里。在豫南一位粮食经纪人李俊平(化名)家里,记者看到成堆的麦子裸露着,像起伏的小山一样从屋里一直蔓延到院外。磅秤、蛇皮袋、架子车散乱地放置其间。不时有鸽子从房顶飞落下来啄食。空气中散发着一种鸽子粪与粮食霉变混合的臭味……

  今年新麦收获后,李俊平开秤从农民手中收购了40万斤。“前后持续收了10天,堆在家里竟然两个多月没‘走掉’。从事粮食经销生意十多年,这种情况还是头回遇到。”

  同样遭遇卖粮难的,还有另一地的经纪人刘保臣。因为未能及时兑付粮款、不堪要账农民的辱骂,刘保臣71岁的父亲刘长志不久前上吊自杀。

  刘保臣介绍,自己和几个合伙人前后共收了240多万斤小麦。在花光了100多万元的民间私贷后,仍余100多万元的粮款未能兑付。不断有农民前来讨要,最多的时候一天来了将近50人。

  “要钱的人一着急就说脏话,我父亲一把年纪哪受过这气,想不开就上吊自杀了。”刘保臣说,“根据往年的经验,国家保护价1.18元,我们收购价1.1元,除去运费和人工,每斤能挣2分钱。谁想到能出现这样的情况,现在急得都想咬人。”

  统计显示,截至8月20日,河南省累计收购小麦340.4亿斤,比上年同期减少61.2亿斤,其中无论是政府托市收购还是市场主体收购量,都比上年同期明显减少。

  “拴在同一根绳上的蚂蚱”

  随着时间推移,卖粮难的影响正逐渐向深层次传导:由于经纪人收购的小麦难以脱手,致使包括种粮大户在内的售粮农民遭遇“打白条”,后者因此无法兑付农资商户的赊销款。大家成了“拴在同一根绳上的蚂蚱”,日子都不好过。

  在唐河县源谭镇,农资经销商秦长春拿出厚厚一沓账单。粗略数了一下,足有30多张。只见上面一笔笔记着农民赊销农资的信息,少则三五百元,多的达到数万元。

  “大致算了一下,截至目前外面的农资欠款还有200多万元,多数都是去年种麦时赊欠的,现在玉米眼看都要收获了,有的连着两季的钱都没给一分呢。”秦长春说。

  同为唐河的农资经销商,史一航告诉记者,受持续卖粮难影响,面对大量农资赊销,不久前迫不得已采取以粮抵债形式回收欠款。“有3个种粮大户,欠款一共达到20多万元,实在没办法只好用10来万斤小麦冲抵了部分债务。要不时间太长,数目太大,我们也吃不消。”

  记者注意到,与普通农民不同,对种粮大户而言,卖粮款相当于其用于农业生产的周转资金,成堆粮食无法变现,产生了“卡脖子效应”。

  息县项店镇种粮大户董海军说,每年都是收完庄稼后给农资钱,现在因为小麦卖不出去,农资欠款达20多万元。“种粮的周转资金,包括购买农资、耕种费用、农民地租等,主要是靠卖粮款,如果粮食卖不出去,后续周转将难以为继。”

  另一县的种粮大户杨秀丽(化名)更是感觉“每天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据她介绍,去年受灾加上眼下的卖粮难,至今已经负债400多万元,除了农资赊销款,还有200万元的民间借贷。

  “以前是卖了这季的粮食,赶紧还上季的农资款,同时兑付下季土地转包费。现在粮食压在手里,链条不动了,只能到处借债。”杨秀丽说。

  “赔钱太多就难免跑路了”

  除了在粮食链、资金链上引发的连锁反应外,卖粮难还对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带来消极影响,局地甚至隐现退租苗头。

  豫南的一位农资经销商王春友表示,不少种粮大户目前都是艰难维持、亏本运营,如果卖粮难持续得不到缓解,下一步还可能迎来一波破产、倒闭潮。“土地流转租金高、投入大,基础设施差的地方旱涝不保丰收。辛辛苦苦打了粮食再卖不出去,赔钱太多就难免跑路了。”

  事实上,记者在实地调查中已经发现了一些种粮大户跑路现象。即使苦苦支撑的,也都表示秋收结束后将缩减包地规模,甚至完全退出。

  在南阳市卧龙区,一名杨姓粮食经纪人介绍,此前有个郑州人在当地流转了2000亩地,今年小麦收获后遭遇卖难,全部低价卖给自己后跑路了。

  31岁的信阳市平桥区种粮大户刘勇告诉记者,自己从2009年开始包地,最多时达到6300多亩,前期经营不善负债200多万元,去年已被迫将面积缩减至5200多亩。

  “目前除农资赊销外,光农民的土地租金就欠了100多万元,外面还借了月息3分的高利贷60多万元。一直想着能翻身,谁知又遇到卖粮难。”刘勇说,“今年秋季结束,准备把地全退了,合同没到期很可能会和农民产生纠纷,但也顾不上这些了。”

  息县种粮大户柳学友表示,小麦滞销局面多年未遇,希望能引起各方重视。“及时出台措施打开‘死结’,让这些链条转动起来。对于种粮大户来说,往往是一年亏损还三年。如果看不到前景,就很容易撂挑子。”

  2、中国粮食太多了吗?

  粮食卖不动是什么原因?是我国粮食太多了吗?如果粮食太多,我国粮食进口量为何屡创新高?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累计进口包括小麦、玉米、大麦在内的谷物及谷物粉1629万吨,同比增长超过60%。问题出在哪里?

  价格倒挂,进口激增

  黑龙江省农垦建三江管理局前进农场种粮大户齐挺军从事水稻种植20多年了,今年他种了600多亩水稻。齐挺军告诉记者,2004年以前由于没有托市收购政策,粮价大起大落,种粮收益得不到保障。2004年之后,国家实行水稻最低收购价政策,并逐年提高价格,他的种粮收益也越来越好。

  “根本不用担心稻谷卖不出去,有最低收购价托底,我们就把粮食卖给当地的中储粮。”齐挺军说。

  齐挺军的选择也是许多农民的选择。近10年来,最低保护价和临时收储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而与此同时,国内粮价也持续多年上涨。当前,我国粮食市场出现了国内外粮价倒挂、主产区与主销区粮价倒挂、成品粮与原粮价格倒挂等多重倒挂现象。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说,我国一直提高粮食的收购价格,是因为种地成本提高了。例如,原来农民自己种自己的地,不存在土地租金这个成本,现在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就有了租金成本。记者了解到,今年在黑龙江、山东等地均出现土地流转价格大幅上涨的情况,多地增长幅度超过20%。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部长叶兴庆表示,从我国发展阶段、自然禀赋来看,粮食价格倒挂是必然趋势。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到了现在发展阶段,劳动力成本、农产品成本大幅上升。“但两个特殊因素造成时间点提前到来,一个是我们自己年年提高收购价格,另外就是近几年国际市场粮价下降,促使粮食价格倒挂提前到来。”

  专家表示,国内外价格倒挂导致粮食进口激增、国内区域间粮价倒挂导致主销区到主产区收粮积极性下降。这些都是当前卖粮难的重要原因。

  粮库顺价销售遇阻

  多年来,湖南稻谷总产排名稳居全国第一,但大米加工产能和年实际加工量均只居全国五六名,规模以上粮油加工业产值甚至只排名全国15位左右。

  究其原因,主要是从事稻谷加工的企业普遍感觉“不赚钱”。常德市桃源县新合作富硒水稻合作社理事长刘兴海介绍,合作社的加工企业加工100斤稻谷利润只有两块钱,还不算机器折旧和缴纳的税款。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秘书长程国强表示,由于我国实行最低保护价收购政策,稻谷价格逐年提高,而大米价格基本保持稳定,由此带来“稻强米弱”的局面,使加工企业不愿意从粮库购粮进行生产,这也加剧了粮食的积压。

  据了解,我国粮食收储企业一般对库存粮食采取顺价销售,即以收储价为基础,加上合理费用和一定利润进行销售。在目前收储价明显偏离市场的情况下,加工企业显然没有动力购买。

  益阳市粮食局副局长徐铁辉告诉记者,2014年益阳市共收购托市粮28.5万吨,由于拍卖进度不理想,到目前为止,加上2013年度的托市粮,全市仓库里共有10万吨左右陈粮不能及时出仓。

  不仅稻谷,小麦、玉米也是如此。安徽粮食批发交易市场数据显示,今年6月该省第一轮临储玉米拍卖结束,玉米拍卖投放量23398吨,实际成交3000吨,成交率仅为12.82%。

  “在利润的驱动下,许多贸易商、粮食加工企业更愿意采购国外低价粮,相应减少对国内粮食的采购,带来的后果是粮食从地里收上来,不能进入加工环节,只好存在粮库里,越积越多。”北大荒米业集团御绿制米有限公司经理刘艳秋说。

  粮食是不是多了

  专家认为,现在部分产粮大省出现新一轮卖粮难,既有进口激增的因素、顺价销售销不出去的因素,也有我国粮食连连增产的因素。

  程国强说,这些年我国粮食增产最主要是玉米增产。“近10年,玉米产量年均增长5.2%,10年累计增长65%。10年前我国玉米年产1.3亿吨,现在2.15亿吨。10年前玉米产量没有稻谷多,现在则超过水稻成为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

  与此相对应,我国玉米播种面积逐年增长,10年累计增加45%。同期小麦播种面积增加12%,水稻增加7%,其他杂粮作物,如国内市场需要的杂豆、荞麦等小品种,播种面积则减少了25%,加之大豆面积大幅减少,腾出来的土地大都种了玉米。

  玉米面积和产量的大幅增长是不断的政策性提价的结果。“现在如果把东北的玉米拉到广州口岸,跟国外的玉米拉到广州口岸相比,差价在每吨七八百块钱,要是没有关税配额的管理,国外玉米将在顷刻间淹没国内市场。”程国强说。

  据了解,我国对玉米、小麦、大米等主粮进口实行配额管理,但其他不少小的粮食品种并没有进口限制。正因为如此,在国内玉米价格畸高的情况下,国际替代粮进口迅速增加。如去年高粱和饲料大麦的进口量都超过了500万吨,前者增长3倍,后者也翻了一番。

  而与此同时,我国玉米库存一亿数千万吨,相当于前几年一年的产量。程国强说,我们不需要所有粮食都靠自己生产,一是资源环境承载不了,二是从粮食安全的角度看,也没有必要。

  3粮食支持政策面临困局

  我国自2004年开始实施最低收购价政策,其后又启动临时收储政策。这些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是我国粮食连连增产、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保障。然而随着国内种粮成本快速上涨,政策性收购价节节攀升,粮价越来越偏离市场,一系列问题开始浮现。

  粮食库存告警,秋粮收储“压力山大”

  必要的库存是国家粮食安全的保障,但如今库存粮食销售不畅,各地库存普遍爆满,新粮下来往哪里放,成了一个棘手的难题。

  记者从黑龙江省粮食部门获悉,2014~2015年粮食收购年度,该省粮食收购量和政策性粮食收购量再创历史新高,库存大幅增加,全省库存爆满,安全储粮形势严峻。

  中储粮黑龙江分公司齐齐哈尔直属库,14万吨的仓容已经没有一点空余。为了多装粮食,库内还建起了多个露天储粮的钢结构“千吨囤”和房式仓。记者了解到,中储粮黑龙江分公司的64个库点早已“粮满仓”,很多直属库的仓容甚至前几年就饱和了。

  不仅中储粮的直属库,黑龙江省的427户地方国有粮库也满仓。在黑龙江省海伦市胜利粮库有限公司的院内,砖混仓、房式仓、“千吨囤”等各式储粮设施都有,4万多吨的存粮创下了这个粮库的库存新高。

  一些粮食系统干部介绍,当前安全储粮任务很重,“千吨囤”短期储粮还行,长期储存由于上层隔热条件不行,粮食品质可能会出现变化。露天储粮还容易出现火灾,中储粮林甸直属库大火、海林直属库火灾都是发生在露天储粮设施。

  另一个粮食大省吉林情况同样如此。

  “估计今年吉林玉米产量至少3000万吨,而我们和地方国有粮食企业目前已经没有空余仓容,加上租库收购人员有限、委托收购风险隐患多,大量积压的粮食将可能出现管不了、管不好的问题。”中储粮吉林分公司购销计划处处长宋海河说。

  宋海河告诉记者,目前中储粮吉林分公司有2430万吨粮食露天储存,露天货位多达4万余个,特别是有的库点利用非标准仓储粮,缺少机械通风、电子检温等功能,极易出现粮堆发热、结露、生虫、生霉甚至坏粮情况,还有的企业消防、防雷设施不符合要求,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市场扭曲严重,粮食产业链不堪重负

  正是夜里11点多的时候,车间里灯火通明,机器隆隆,一袋袋面粉从流水线上源源不断地下来;到了白天,偌大的厂房却空旷安静,只有不多的装卸工在忙着搬运货物——这是记者前不久在河南永城市天顺祥面粉有限公司见到的奇怪一幕。

  该公司副总经理赵凤梅介绍,自今年6月实行阶梯电价以后,早上8点到10点、晚上10点到12点电价6毛多,夜里12点到早8点是3毛多,其余时间是1块多。“不同时段电价差别很大,为了节省开支,面粉生产只能选择白天休息、夜间生产的模式。”

  作为河南省传统产粮大县,永城面粉加工企业集中。2005年10月,还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授予“中国面粉城”称号,目前面粉年产能达到150万吨。然而记者采访发现,在连年托市收购助推形成的“麦强粉弱”格局下,当地面粉行业正进入“历史上最困难的时期”。

  金源面粉集团总经理孟涛告诉记者,启动托市收购政策以来,小麦价格从2006年的每斤0.68元涨至现在的1.18元,几乎翻了一番。与此同时,50斤包装的面粉价格从50元仅仅上涨到70元。一边是只涨不跌的原粮价格,一边是起伏不定、行情走弱的成品市场,夹缝中喘息的面粉加工业早已进入“刀片利润”时代。

  “即使好点的企业,利润率也只在1%至3%之间,而且这点利润全部来自副产品——用于做饲料的麸皮,面粉生产只够保本。”孟涛说,“随着饲料加工用大麦和高粱替代麸皮,今年以来麸皮价格也从每斤1.1元一路下跌到了5毛多,面粉行业的日子更加难过了。”

  面粉行业如此,大米、玉米加工业同样如此。随着托市收购价的提升,我国玉米、小麦、稻谷等粮食价格普遍比国际市场贵40%到50%,业内人士指出,这个政策虽然稳住了农民种粮积极性这一头,但对整个粮食行业和市场生态带来越来越大的负面影响。

  记者在吉林省的松原市、榆树市、四平市等地了解到,当地一些玉米深加工企业“亏损但生产着”,由于停工将面临设备老化、市场丢失等问题,部分实力较强的企业“咬牙”生产,在停产、半停产边缘徘徊。

  嘉吉生化有限公司总经理肖非说:“2014年企业亏损2800万美元,原料成本高失去竞争优势。省内很多加工企业都已停产。”嘉吉生化和中粮生化是两家坚持生产的企业,但吉林省粮食局调控处处长王涛告诉记者,位于榆树市的中粮生化也已准备停产,因为每月近千万元的损失已经无法承受。

  两个“天花板”与两道“紧箍咒”

  如果说上述两方面具体而微地体现了现行粮食支持政策存在的问题,那么从宏观上看,现行政策也到了不得不调整的时候。

  首先是两个“天花板”。一个是价格“天花板”,一个是补贴“天花板”。前一个“天花板”前文已经提到,是指我国主要粮食价格已高于国际市场价格,继续提价遭遇“天花板”。后一个“天花板”是指根据世贸组织规则,继续提高补贴可能将受到限制。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秘书长程国强表示,现行的粮食支持政策属于“黄箱”政策,按照WTO的规定,“黄箱”政策的微量补贴额不能超过该粮食品种产值的8.5%。对照这一标准,我国一些粮食品种继续提高补贴空间已经十分有限了。

  而在这两个“天花板”的下面,“地板”却越抬越高。所谓“地板”,即粮食生产成本。据统计,从2003年到2013年,我国玉米、稻谷的生产成本都提高了一倍以上,小麦提高了84%。“天花板”与“地板”之间的空间越来越小,粮食支持政策升级迫在眉睫。

  再说两道“紧箍咒”。这是指环境和资源两个方面对粮食生产的约束越来越紧。程国强说,以我国的土地资源,农产品自给率只能到80%,而如今满足了国内90%的谷物、油料等农产品需求,这是在农业资源超负荷运行、环境代价高昂的条件下实现的。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部分湿地和草地资源被开发成耕地。其结果,湿地、草原资源被逐步吞噬,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二是地下水资源被过度开采。粮食生产是高耗水产业,过度追求粮食产量使一些缺水地区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如华北等地灌溉机井甚至已经打到了几百米深。

  三是农业面源污染加重为确保粮食增产,我国化肥、农药施用量快速增长。目前,我国以占世界10%的耕地施用了世界35%以上的化肥,单位面积的化肥施用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9倍,欧盟的3.3倍,美国的4.5倍,由此带来很大污染,也导致耕地瘠薄化。

  程国强说,现行的粮食支持政策侧重于鼓励粮食产量的增加,对粮食品质、资源环境等关注不够,粮食生产可持续性受到考验。“粮食政策不仅要考虑当下的产量,还要考虑5年后、10年后,以及子孙后代的粮食安全。”

【版权声明】养猪网旗下所有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养猪网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需注明来源且保持图文完整性、养猪网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感谢您的支持与配合;我们所有刊登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参考学习,不构成投资意见。若有不妥,请及时联系我们,可添加官方微信号“zgyangzhuwang”!
相关阅读 None

服务热线:400-808-6188

Copyright©2010-2022 https://www.zhuwang.cc